书房文学 > 我有十万死士 > 36、第 36 章

36、第 36 章


 “还有多久才到?”


 林知惜带着半夏和寒云走出总督府,前几日,她让两人出来找铺面。今天有时间正好出来。


 寒云忙道,“前面就是。”


 一行人走了没几步,经过一家茶楼,里面说书先生正在畅谈外面有多乱,他说得口若悬河,将西安干旱,京城战乱,各地方军为了争夺地盘,争得你死我活,讲得那叫一个悲惨。


 别说普通百姓,就连林知惜这个上过战场的人听着都胆战心惊。


 茶楼围着一圈百姓,明明害怕,却听着津津有味,舍不得离开。


 茶楼里时不时发出唏嘘声。


 林知惜收回视线,“什么时候流行这个了?”


 说书先生讲的都是话本子,很少讲时政。倒不是说他们不会讲,而是这年头百姓喜欢安逸,流动人口较少,说书先生都是识文断字之人,家庭条件尚可,没理由颠沛流离。


 这个说书先生肯定是流民。流民不应该在流民所安置吗?怎么跑到街上来了?


 半夏小声回道,“是周先生安排的。他说您给的时间太急,他只能用快办法。”


 林知惜恍然。合着周术是想吓唬百姓。让他们知道外面百姓正处于水深火热当中。


 这是在为强制征地做铺垫呢。


 林知惜想得没错,周术就是这么想的。


 国人都喜欢折中,譬如鲁迅先生在《无声的中国》一文中写的:譬如你说这屋子太暗,须在这里开一个窗,大家一定不允许。但如果你主张拆掉屋顶,他们就来调和,愿意开窗了。


 想要百姓接受强征田地,只需发布一条更残忍的条令。


 比如,强制征兵,每家每户无论男女只要超过15,低于60以下,皆要征兵。


 你说军队要女人做什么?


 可以洗衣做饭?可以照顾病患?可以铺床叠被?甚至成为军妓。


 林知惜这念头在脑子里一闪而过,第二天,这条消息传遍大街小巷。


 百姓们闻听此言,一个个都吓疯了。


 征兵就够吓人的,居然还让女人也进军营?她们去军营,老人孩子谁来照顾?家里田地谁来管?


 总督府门口挤满百姓,往常百姓怕官,哪怕这条路很宽敞,可为了不惹麻烦,从来不从这边走。


 今儿不一样,百姓扎堆往这边挤,衙役轰都轰不走,一副不给答案,就不走的架势。


 偏偏总督相当稳得住,守了大半天,愣是没有出来澄清一声。


 时间越长,百姓心里就越发毛,如果这消息是假的,总督只要差人出来说一声就行了,不出来,说明这事十有八1九是真的。


 这可怎么办呢?这是逼他们去死呢?


 有些百姓脾气急,带头往总督府里挤。


 门口有衙役守着又怎么了?他们命都要没了,还怕这些衙役?


 更何况他们有这么多人,还对付不了这几十个衙役?


 百姓冲过来,几十个衙役抽刀拦着,“都往后退!总督正在与公主商议。你们耐心等待。往后退!再往前,就别怪我不客气了!”


 到底害怕大刀砍过来,情绪激动的百姓往后退了几步。


 又等了两个时辰,天慢慢暗了下来,周术才姗姗来迟。


 门口有那么多百姓,对方一人一口就能把他的声音淹没,他命人在门口张贴告示,而且留了衙役朗读。


 “啥?不用征兵了?”


 还不等那人高兴起来,对方紧接着又来了一句话,“对!不用征兵了。但是现在改征田地了。”


 百姓傻眼了,拍着大腿嚎起来,“征了土地我们吃啥!这些都是吃人不吐骨头的贪官!他们什么时候管过我们死活。”


 有人紧接着又补充,“不征土地,但是朝廷会雇百姓种地,发口粮给咱们。”


 百姓挠挠脑袋,这不就是脱裤子放屁吗?让他们把土地交上去,又雇他们种?这跟他们自己种有什么区别?


 百姓想不通朝廷到底想做什么?


 那些大户人家也想不通,着人四处打听。可是这消息还没对外透露。衙役们也不知道,无从打听。


 “朝廷这是想多征粮吧?”


 不仅百姓这样想,就连不明就理的衙役们也这样想。但是比起征兵,多征粮好歹还有条活路。只要有活路,百姓就不会再闹。


 反倒是那些吃了亏的大户人家心中不满。


 因为大户人家一般都有功名,他们是不用交税的。现在朝廷征田,就等于白白从他们手里拿粮。他们能愿意才怪。


 不少大户联合起来,想打点官府,让他们打消这个念头。


 很快他们发现事情有些出乎他们意料。


 自打惠阳公主来了四川府,强制命令刘总督下台当副手,整个四川省就掌握在惠阳公主手里。


 她命令周术当总督,而后又将各地县令全部撤掉,换成自己人。


 周术登台后,又命各地县令自己选拔衙役,甚至就连里正和村长都要重新再选。


 换人就换人吧,对大户来说,谁当官都一样,这世上就没有不爱财的官员。


 可是这些官员还真就不敢收好处。因为这些官员都是由县令自己选的,总督给他们随时替换的权利。


 也就是说他们前脚收了贿赂,后脚被人告了,官位立刻就能撤下来。


 官位还没坐稳呢,就被撸了,这搁谁受得了。


 为了自己的前途,他们也得演出清高之态。


 不说收钱了,他们连大户人家宴饮都不去。端的是清高。


 大户无计可施,只能眼睁睁看着自己的田地被征走。


 开春没多久,周术接到公主传诏,他丢下手头政务赶到公主开的化肥厂。


 嗯,化肥,周术翻遍书籍,也没找到这两个字的出处。


 后来问过公主,才知化肥就是肥料,只要庄稼撒了化肥,产量就能节节攀升。


 周术将信将疑,但公主对自己特别有信心,他也不好打击她的自信心。


 “公主?”周术随着寒云到了一处仓库。


 林知惜正在命工人将化肥往车上装。听到有人叫自己,林知惜回过头,丢给周术一张单子,“你命人将这些肥料按照我的配比撒进田里。”


 周术呆呆接过单子,“可这个还没经过试过,咱们是不是应该先试试?”


 林知惜摇头,“不必。你可以跟百姓说,撒上这些肥料,收麦子时每亩低于三百斤,少一斤都由朝廷承担他们的损失。”


 周术觉得公主对自己太自信了,这东西还用过,她怎么就能保证产量一定会提升?


 林知惜看出他的疑惑,却没空解释,让他速去处理。


 周术只能希望公主这化肥真的有用。


 由于厂子才盖没几个月,产量并不高,生产出来的化肥仅够成都府。所以周术直接将成都知府叫过来,命他处理此事。


 “农耕是大事,公主对自己的研发非常有信心。咱们也不能拖她的后腿。你要好好做百姓工作。不能让他们阳奉阴违。最好找人盯着百姓将这些化肥撒进田里。”


 整个四川省的官员都是周术当初教的那三千死士。


 当初林知惜挑人的时候,选的并不是武功最好的,而是选思维最活跃,最会办事的。


 经过周术教导后,他们早已学会识字,办事能力也远超其他人。当了官员,很快就上手。遇到不会的,就来总督府请教周术。


 对于周术和公主,这些人绝对信服。


 老百姓对化肥确实很抵触。从来也没听说过东西能够肥田,这是他们最后一季,夏收后,田地就要被朝廷征走。对最后一季粮食,他们相当看中。


 不怎么愿意用这种来历不明的东西。但是村长跟他们讲过朝廷政策,如果撒了化肥,亩产增多,粮食归她。亩产减少,官府给补。


 对他们百利无一害,免了老百姓的后顾之忧。


 收到化肥的老百姓大部分都按照方法撒了下去。没有撒的,在村长的训斥下,不得不把化肥撒了。


 撒了之后,老百姓整天提心吊胆,几乎每天都到田里看一圈,仔细观察麦子与以前有什么区别。


 撒过第一次化肥后,大概十来天左右,老百姓很快发觉地里的麦子变得比以前茁壮,根部也比以前要粗。


 都是老庄稼把式,种了一辈子的地,他们自然看得出来这化肥是真的有用。


 于是在倒二叶时期,官府又命人送来化肥,没人再藏着掖着,一点不剩全撒了下去。


 在撒了三次化肥后,麦穗长成,麦穗鼓鼓的,比以前长了一大截,也粗了两圈。百姓为今年有个好收成而欣喜不已。


 周术得到底下官员汇报,也抽空去了一趟田间地头,对比那些没有施过化肥的麦穗,成都府的麦穗确实大了一点。


 有经验的老庄稼预测,“这撒了化肥的麦子每亩至少能多两三百斤。”


 端午节过后,正式麦收。


 成都府从上至下的官员都在盯着今年小麦产量,甚至他们等不及,跑到地头帮着百姓一块收庄稼。


 忙了十几天,终于把麦子全部收上来,碾压,扬去麦芒,反复晾晒,直到麦子咬进嘴里嘎嘣脆,开始计量。


 周术眼巴巴盯着那村长忙上忙下,等对方好不容易测量完,过来汇报,还没跑到跟前,他迫不及待询问,“多少?”


 村长喜滋滋回答,“回总督,亩产六百三十二斤。”


 周术抚掌大笑,其他官员激动欢呼,有人甚至朝府城方向拜了拜,“多亏公主研制的化肥,产量足足翻了一倍。”


 其他官员也有样学样,称赞公主有惊世之才。


 比起官员,老百姓就实诚多了,他们跪下就磕,激动抹泪,“多谢公主!”


 因为这一茬,百姓对公主强征田地的怨念消散不少。


 很快百姓发现,田地征上去后,他们赚钱机会也比以前多了。


 除了种地,公主在各个县城都开设了化肥厂,面对老百姓应征。虽然他们进不了核心部门,但是做些脏活累活,还是没问题的。


 粮食种下去十来天,林知惜得到一件稀罕物。


 “这是119从琼州带回来的番薯,听说产量高,是琼州商人费尽心思从吕宋偷走的。岛上百姓就是靠着番薯过活。”


 林知惜没想到119居然给她带来这么大一个惊喜,比起麦子提高那三百来斤,红薯更让人惊叹。


 林知惜当即就赏了119一百个积分。


 119喜得眉开眼笑。


 林知惜找到周术,将红薯的栽种方法讲给周术听,“你安排可靠之人栽种,等明年大丰收在全省推广。”


 周术一直在桃花山隐居,偶尔也会进城听听八卦,但他到底没出过京城,并不知晓千里之外的琼州竟有如此好的作物。


 现在听说红薯亩产可达四五千斤,觉得自己一把年纪竟是白活了。


 之后,他除了处理政务,大部分时间都待在番薯田看着它们成长。


 等红薯藤长出来,他按照林知惜教的剪掉一些藤交给灶房厨娘。


 虽说厨娘没见过这道菜,但这菜跟青菜有几分相似,于是她就做了一道蒜泥味的,周术尝了一下,这菜味道清新爽口,能为百姓饭桌添一道菜。


 他亲自端了一道菜到后院送给林知惜品尝。


 林知惜好久没吃过红薯藤,颇有些怀念。


 吃完饭,林知惜说起自己打算,“红薯是咱们的利器。务必不能对外泄露。”


 周术差点一口水喷了出去。公主这是又给他出难题呢?


 她想全省推广,还不想让人泄露出去,这怎么可能?


 周术提醒她,“公主,这红薯有根藤就能生存。除非不推广,只要推广,一定会流出去。”


 整个四川省那么大,哪怕底层官员都是他们的人,也不能拦住有心人偷挖。根本就防不胜防。


 林知惜摸摸下巴,周术这话其实也不是推辞,难度确实挺大。她突然想到番茄。


 番茄在传入华国之前叫“狼桃”,原本生长在秘鲁的森林里。由于它艳丽诱人,人们都怕它有毒不敢吃它。几百年后,番茄传入欧洲,有个名叫罗伯特的上校勇敢吃了第一个番茄,遥言才不攻自破。


 她可以利用这个故事,告诉百姓,红薯其实有毒。


 她将自己的打算和盘托出,周术挠头,“传出去可以,但是公主打算怎么吃它呢?”


 如果原封不动让人吃进肚里,这谣言很快就不攻自破。除非将它换个面目。比如磨成粉。


 但是红薯粉不易储存,这也是个大问题。


 林知惜笑道,“不必,可以给它做成红薯粉条,粉条容易储存。制作也不难。”


 她将粉条制作方法简单跟周术说了一遍,周术也觉得这主意好,“行,就这么办。”


 林知惜将这事交给周术之后,就撒手不管。她最近在研制收割机。


 红薯有了,化肥也有了,她需要收割机减轻百姓负担。


 这机子制起来不容易,需要耗费大量精力。她将自己关在房间,任何人不得打扰。


 她忙的这段时间,周术正在带人挖红薯。


 果然如公主所说,红薯亩产可达四千多斤,而且它的藤可以吃,也可以喂猪。百姓又多了一项收入。


 他培育红薯藤,然后教百姓如何种植红薯,又千叮咛万嘱咐,不能食用下面的果实,因为它有剧毒,吃之前需要特别处理。


 “我有个属下不听话,偷偷吃了一个,还没送到医馆,就一命呜呼了。”


 为了让自己的说辞可信度高,周术特地找来死士,当着所有人的面假死,场面闹得挺大,吓住不少人。


 这消息很快传开。


 老百姓要不是走投无路,他们轻易不会冒险。


 现在他们靠着种地,每个月都能领到口粮。闲暇时还可以去厂里打短工,挣得不比以前少。没必要铤而走险。


 很快整个四川省的百姓都知道红薯有毒,不能吃。


 作者有话要说:感谢在2021-06-1722:33:16~2021-06-1818:39:04期间为我投出霸王票或灌溉营养液的小天使哦~


 感谢灌溉营养液的小天使:大橘为重1瓶;


 非常感谢大家对我的支持,我会继续努力的!  

(http://www.ccfang.cc/novel/5xe7LOB8a7r.html)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www.ccfang.cc。书房文学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m.ccfang.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