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房文学 > 登基吧,少年 > 第二百零五章 鼓声响了

第二百零五章 鼓声响了



  霍五跟儿子说水进的婚事这个,并不是无聊扯闲篇,而是让儿子中间传话。



  婚姻大事,父母之命,媒妁之言。



  水进长辈已故,可霍五能为牛清做主,却不能为水进做主。



  那样的就失了尊重。



  要是他与水进直接说这个,倒像是以势压人,要是水进心中不乐意容易伤交情。



  让霍宝问问,行就拿起台面上说,不乐意就等等再说。



  联姻之事,本就是锦上添花之事。



  有,好。



  没有,也不碍什么。



  霍宝自是没有什么意见,只道:“之前在滁州还有送女之事,金陵惦记联姻晋身的肯定也不是一家两家。别人不好说,表叔与冯爷应该会有士绅人家看上!”



  两人都是三十来岁,正值壮年。



  一个大龄未娶,还是童男子。



  一个出了妻孝多年的鳏夫,前头留的还是个闺女,不碍什么。



  霍五连忙摇头道:“不管他们俩个娶不娶,咱们父子都别插手……冯和尚这里还罢,与咱们很不相干,你表叔那里……就算真的添了继室子、庶子,也越不过秀秀去……”



  其实霍、邓联姻,最好的局面是邓健无子。



  后继无人,功劳再大,霍五也不会忌惮。



  他也会更重视霍宝这个女婿。



  只是霍五心中再偏着儿子,也不是那等真正心狠手辣之人,待自己人还是很厚道。



  邓健三十来岁,没有男丁,对于他续娶之事,霍家父子实不宜阻拦。



  霍宝看着老爹,很是无语。



  难道自己是那小心眼的?



  庶弟他都不怕,还怕庶出小舅子?



  “爹……如今进入休战期,之前提的军校制度、参谋制度,也该立起来了!”霍宝正色道。



  老爹这里,到底是将林师爷的话听进去了。



  水进是老爹嫡系,又是滁州军元老,他的资格到旁人面前都顶用,就是与冯和尚对上也不怕,却是比不得邓健。



  之前有马寨主与邓健差不多,可随着一个征伐,一个留守,距离也出来了。



  抬起水进,平衡的是邓健。



  那等到水进也战功显赫,接下来就抬举冯和尚?



  谁也不是傻子,天长地久,就是上下防备,彼此猜疑的局面。



  想想朱太祖皇帝杀功臣,不就是下头功臣军功太重,太子年幼威仪不足,怕下克上么?



  大家都是造反出身,自然不会相信那套“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话。



  霍五闻言,立时来了兴致:“军校这个好,爹挂山长,你到时过去挂个副山长……第一批就从各部千户里与几州县尉、都尉里遴选……”



  霍宝道:“人数别太多……四十人到五十人之间,每隔个一两年可以再开一期……”



  人数多了,就不显得金贵,也不容易培养“师生情”。



  军校不用试验,直接施行就行。



  因为当初在黑莽山练兵,就有些军校雏形。



  霍五当初作为总教头,操练三寨人马一个多月,获益甚丰。



  马寨主、杜老八、唐光三部手下,对于霍五的尊崇最深,霍五使唤起来也最顺手。



  还有参谋生,童兵里试验过的。



  三百参谋生,最好的还是一百兵卒里遴选出的。



  士绅子弟不知人间疾苦,对滁州军也缺乏归属感与认同感,相差太多。



  之前霍宝在庐州说要退一部分参谋生,李远那边就听令,从考核、思想、对滁州军的亲近值等综合评分,划出了八十人。



  之前因战事期间,不愿横生枝节,才拖延到进金陵。



  前两日,李远已经公布结果,清退八十人。



  这六十人缺口,将从滨江县、曲阳县两县,各选四十人补上。



  霍五点头道:“回头大家开会,好好说说此事……也不能只咱们爷俩操心,其他人也都跟着帮把手……”



  要不然吃相就难看了。



  毕竟他们父子的出发点,是提高底层将领水平,提高滁州军战力,加深上下凝聚力,并不是排挤功勋。



  霍五点点头。



  他脑子里有些乱,东一锤子、西一锤子的。



  有些是hp军校的章程,有些是听说的dx章程,将两个合并在一处,就是滁州军的军校了。



  ……



  霍五那句“非友即敌”的话放出去三日,城门口守军记录下举家搬迁的人家,只有四户。



  一户读书人,家主是个考了四十年举人不第的老秀才。



  是个酸儒,口口声声“忠孝仁义”,不与贼逆为伍,还写了一篇讨霍逆文,要往布政使衙门去。



  他几个儿子知晓此事,吓得要死。



  这有一言半语传出去,阖家都要受牵连。



  不能弑父,就算将老爷子软禁起来,也有一时看不到的时候,没有法子,几个儿子一商量,就变卖产业,带了昏睡的老秀才离了金陵府。



  两户弥勒教骨干,一个是金陵教首、一个是护法。



  两人出身寻常,一个是小商贩,一个养妓船的。



  这些年借着弥勒教的招牌,两人没少敛财。



  按理来说,滁州军得了金陵,他们只有欢喜的。



  可谁让滁州军行事,忒独。



  当年在滁州清查教徒之事,可闹得鸡飞狗跳,使得不少弥勒教骨干躲到金陵来。



  那哪里是清查?



  恨不得查到吃奶的时候,能做到一府教首与骨干的人,谁手上清清白白的?哪里禁得住那样查?



  与其“公审”一回,名声狼藉,被发配扫大街,还不若趁着滁州军没想起收拾他们赶紧走人。



  还有一户,则是家主在京城做官,论起来与宋家还有些私交。



  他家中留守的长子与老管家商量后,又私下里请教了宋林一回,私下里送了田契、房契,就举家南下,往杭州去了。



  除了这四户举家搬迁,剩下零星走的就是客居的商贾。



  有几个闽地海商,怕过后再起战端,困在金陵,回老家去了。



  还有两个蜀地商贾,也惦记着回乡避乱。



  按照过去的章程,可以包船走水路,一路沿江逆流而上。



  如今却是水路断了,中间隔着一个“大庆国”。



  这两个蜀商与薛彪有旧,就预备了重礼,上了薛家。



  薛家在金陵城有私宅,眼下却是没有住在私宅,而是太尉府后的宅子里。



  滁州军头目,基本都住在这边。



  都是原本布政使衙门属官的住处,大的三进、四进,小的两进。



  薛彪的身份在这里,自是分了一处四进宅子。



  他看了礼单,就叫人请了客人进来。



  就算他们不来,薛彪歇过这几日,也要开始见城里商贾。



  他这个财务大总管当着,总要弄个开堂彩来,才不会被人小瞧。



  之前不管霍五怎么在人前抬举他,他自己心中有数,言过其实。



  就是滁州军诸将军,也多是知晓内情。



  金陵买粮,是霍宝张罗的,是他给牵的关系不假,却是中间赚了银子。



  杭州军械,霍宝打发侯晓明、李远那两个猴崽子跑出来的,他是白捡的功劳。



  至于盐……



  九爷两个盐场一送,压根无需旁人操心。



  如今他想的就是铁、马两项。



  这两个蜀商行走天下,说不得能有用处。



  不想,两个蜀商过来,寒暄完毕,说明来意,竟然是询问滁州军什么开拔打蕲春。



  薛彪不由失笑:“打仗不是儿戏,大军如何能轻动?况且好好的,打蕲春做甚么?”



  年长的蜀商五十多岁,像似消息很灵通,小声道:“不是说蕲春是叛逆?太尉大人上头的亳州朝廷才是大庆国正统?”



  薛彪摇头道:“就算叛逆,也不用这个时候剿……”



  朝廷还在呢,白衫军自相残杀?



  猪油蒙了心么?



  那蜀商婉转相劝道:“那蕲春皇帝五月举事,三月之间就席卷十几个州府,这战绩比滁州军还……若是轻忽,恐怕成滁州军心腹大患……”



  薛彪神色凝重,像是听进去了。



  那蜀商状似无意道:“听说江南动道守军调去围剿蕲春,如今两家对峙,滁州军过去,蕲春就再无生路……”



  薛彪皱眉,若有所思模样。



  那蜀商从袖子又拿出一个礼单,推到薛彪面前,道:“薛七爷,小的们也没有别的念想,就想要趁着战火暂歇,回蜀中避祸……等到滁州军往蕲春去,可否允我们搭个便船……”



  薛彪目光落在礼单上,面上多了笑意:“不过举手之劳,有什么不允的……”说着端茶送客。



  两个蜀商得了准信,亦是心满意足离去。



  薛彪坐着没动,看着两人背影离去。



  ……



  “啪!”



  薛彪放下茶杯,脸色耷拉下来。



  他娘的,当谁是傻子?



  一个商贾,就为了水路回家,蛊惑一伙势力去打另一伙势力?



  还知晓千里之外的军情?



  当他薛彪不知商贾事?



  不知是哪一方势力的间人,在金陵作乱,可恨的是将他当傻子糊弄。



  “五百两黄金,好大的手笔!”



  薛彪出身低的缘故,最恨被人瞧不起。



  如今这间人,不往旁人身边凑,直往他身边来,又是这样破绽百出的手段,不是小瞧人是什么?



  是欺他见识短,还是觉得他贪财,会将五百两金子放在眼中?



  是不忍孰不可忍!



  薛彪抓了礼单进太尉府寻霍五去了。



  奶奶的,既看重你七爷爷,就叫你见识见识你七爷爷的慈悲。



  ……



  霍五听了薛彪讲述,不由咋舌:“这人是二愣子吧?就这么上门劝咱们出兵,这他娘是当咱们是大傻子?”



  薛彪见霍五这般反应,自己反而镇定了道:“一看就是二把刀,不像是朝廷的人……”



  滁州军真要出兵蕲春,谁晓得到底是“趁火打劫”打蕲春,还是反过来联合蕲春军打朝廷人马?



  霍五点头道:“应该是哪方势力的耳目……回头叫人抓了讯问就是……”



  薛彪眼神烁烁:“会不会……是亳州的人……”



  霍五道:“管他是哪的人,都不容他在金陵作乱……”



  话音未落,就听到外头传来“咚、咚、咚”的鼓声。



  霍五、薛彪对视一眼,脸上都多了莫名。



  鼓声?



  鼓?



  太尉府门口,是有一面鼓,是布政使衙门的旧物。



  这边只换了匾额,其他的东西没动,那鼓自然也就在太尉府门口。



  有人击鼓了!

 

(http://www.ccfang.cc/novel/hfcuf3.html)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www.ccfang.cc。书房文学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m.ccfang.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