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房文学 > 刘备的日常 > 1.123 同忧相救

1.123 同忧相救


 “为今之计,该当如何”瑶姬又问。


 “多一事,不如少一事。事关蓟王宗族,当小心为上。切莫延祸上身。”上元夫人已有定计。


 “那人尸身,又当如何处置。”妖姬问道。


 “待查验之后,宜当早日敛葬。”上元夫人言道。


 “喏。”瑶姬遂去传命。千秋观内诸夏仙门,皆以西王母派,马首是瞻。只需传下口谕,自有人料理完备。断不会出差池。


 三足乌船宫。


 “一命呜呼”蓟王亦得报。


 “正是。”贾诩答曰“此人借宿千秋观客舍。翌日清晨,斯人已逝。”


 “被灭口否。”刘备问道。


 “无病无灾,自行飞升。”贾诩答曰。


 “言出何人。”刘备追问。


 “乃上元夫人,亲自查验。”贾诩又答。


 刘备轻轻颔首,再问“背后可有主谋。”


 “尚未得知。”贾诩再答。


 “速查清此人身份。师出何门,所为何来,又受谁人指示。”刘备隐约觉得,此事大有蹊跷。若只说是巧合,焉能令刘备信服。


 然再深思。族兄刘平,人如其名。中正平和,长者之风。守备蓟国邸,兢兢业业。往来南北二宫,亦无半分差池。长于接人待物,迎来送往。却非足智多谋,治世能臣。在蓟王麾下,亦未入肱股重臣之列。


 舍命图谋,所为何来


 一言蔽之,舍命图谋蓟王族兄,利益点在哪。


 趋利避害,人之常情。连命都可以舍弃,足见利大。


 然,利益何来。


 船宫上下皆不得而解。


 自古道“无巧不成话”,“无酒不成席”。


 平心而论。一切更像是一场巧合。而非故意。


 只可惜蓟王不信。贾诩等,蓟国谋主,更不信。


 不出三日,无名方士,大略行踪,已渐被掌握。洛阳八关都邑,固若金汤。出入皆需传证。无名方士并未留下名录。换言之,乃是翻山越岭,抄小道入京。正因如此,才筚路蓝缕,衣衫不整。游缴四出,于洛阳市中,问过周遭樵夫猎户,果有所得。此人尾随入山猎户,经猎径入洛阳。因是游方术士,故猎人并未见疑。且路上还颇多照顾。火塘夜宿时,相互闲谈。问及出身。答曰,乃平原人氏,少时随恩师云游四方。日前恩师羽化升仙,只剩孑然一身。


 猎户又问,既是传道恩师,为何不守孝三年。


 方士言,身兼大任,需远赴洛阳。待诸事毕,自当追随恩师,早晚相伴。


 猎户见他言辞恳切,故信以为真。并未起疑。


 凡樵夫、猎户。皆往来洛阳各市,售卖薪柴、猎货。蓟王门下游缴,多出京畿游侠。行走市井闾里,任侠仗义,出手阔绰,故深受百姓所敬。正因如此,方能问出实情。


 上报幕府中丞贾诩。贾诩又入船宫,通禀主公刘备。


 “身兼大任,远赴洛阳。追随恩师,早晚相伴,”蓟王言道“换言之,大任已毕,故随恩师而去。”


 “主公明见。臣,亦如此想。”贾诩答曰。


 “果真为孤,族兄而来”刘备又问。


 “恐,正是如此。”贾诩直言。


 “此事怪异。”刘备言道“可曾查到此人出身。”


 “如此人所言,少小离家,云游四方。不在编户之列,恐难追查。”贾诩再答。


 “化外仙门,出人意表。”刘备言道“若当真看破红尘,又何必贪慕世间繁华。”


 “乱世出妖孽。”贾诩一语中的“西王母等,诸夏仙门,齐聚洛阳。无论是敌是友,主公皆不可不防。”


 “命门下游缴,继续追查。至于族兄,亦命国医,好生照顾,切莫有失。”刘备言道。


 “喏。”贾诩拜退。


 诸夏仙门,当真棘手。时人深信不疑。蓟王亦不可妄动。难不成,亦夷修仙者三族乎


 与其敌对,不若收归己用。蓟王在方技馆之外,另设四海馆,将仙术与方术并称为“四方令”,亦是权宜之策。笃信神鬼,亦是时代局限。非人力能及。


 “平原人氏。”刘备忽想起平原方士襄楷。遂将无名方士画像,六百里传回黄金台,四方馆。交由四方馆长朱建平麾下南北相师,详加辨认不提。


 岁末亦未消停。


 官堡,蓟国邸精舍。


 刘平头缠纱巾,素服入前堂。


 “守丞无恙否”正是吕布登门问候。


 “有劳左中郎将挂念,偶感风寒,并无大碍。”刘平见礼后,请吕布入座。


 “听闻守丞路遇游方术士,施已酒食。料想,便是此时,染上风寒。”吕布言道。


 “何以知之”刘平一愣。


 “守丞不知。此人不过一日,便伏尸千秋观内。必然恶疾缠身,倒伏路中。非是饥渴无力倒地。”吕布久居边郡,对草原大疫,知之甚祥“所幸守丞为沾其身,故仅染风寒。若染恶疾,断难转圜。”


 “此人已死”刘平表情说明一切。


 “正是。”吕布答曰“外人尚不得而知。”


 “如此,左中郎将,如何知晓”


 “蓟王门下游缴庞舒,乃布旧识。昨日夜宴,密语告知。”吕布小声答曰。


 “原来如此。”刘平目中含悲,情难自已“想我少小离乡,二十载乃归。游学之苦,唯有自知,见他筚路蓝缕,生无可恋。平,忽心有戚戚。故才出手相救。不料事与愿违。仍未能,助其脱困。”


 吕布抱拳道“情浓伤身,守丞珍重。”


 “哦”说者无心,听者有意。刘平遂问道“左中郎将莫非亦感同身受。”


 “守丞既问起。布,自不敢隐瞒。”吕布言道“自得知安素与王上旧事,布日夜忧思,寝食难安。故才与一众好友,游玩取乐。”


 “效用如何”刘平再问。


 “寥寥。”吕布笑答。


 四目相对,刘平亦笑。


 不知不觉,心中愤懑,竟大有好转。刘平不禁感慨“与左中郎将相识,真乃平之幸也。”


 “不敢。”见刘平大有起色,吕布亦开怀“君不闻河上歌乎同病相怜;同忧相救。”


 “哦”刘平面露惊喜“左中郎将,亦读赵长君之韩诗乎”吕布引用,乃出赵晔吴越春秋阖闾内传“子不闻河上之歌乎同病相怜,同忧相救。”


 “赵长君,早年为县吏,奉命迎督邮,深以为耻。弃官去资中,拜经学大师杜抚,习“韩诗”。一去二十载,音讯全无,家人误认为已亡,乃为之发丧。杜师去世,晔葬之,归乡。州官召补从事,不就。后举有道。回乡后,闭门著述,直至老死。写就诗细、历神渊并吴越春秋,后蓟少师蔡邕,读其诗细、历神渊,拍案叫绝,以为优于论衡,既在国中,广传诗细,学者咸诵习之。”言及此处,刘平忽泪流“我与赵长君,同病相怜。幸有左中郎将,同忧相救。”

 

(http://www.ccfang.cc/novel/gNAlf2.html)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www.ccfang.cc。书房文学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m.ccfang.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