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房文学 > 三国之开局程远志 > 六十六章 提亲

六十六章 提亲


 翌日,袁术与程远志正于中堂议事,仆从来报,说袁绍前来相探。


 三人直入府中坐定,寒暄过后,袁绍神色急切说道:“大事不好了。”


 程远志与袁术对望一眼,齐问道:“何事?”


 “渔阳张纯、张举造反了。”


 “举称天子,纯称弥天将军、安定王,今已拥众十数万,屯于幽州地界,乌桓校尉箕稠、右北平太守刘政、辽东太守阳终等人均被杀害,还有无数百姓被携裹,多有蒙难。”


 “张纯命部下在青、徐、幽、冀四州寇掠,苏仆延被派去掠夺青、冀二州,张纯则主要在幽州、冀州作乱,”


 “此事大将军知否?”程远志问他。


 袁绍点头:“已于昨日报于朝廷,眼下暂时没有定论。”


 虽说平时来往不多,但遇到大事的时候,袁绍第一个想告诉的还是袁术及程远志两人。


 他想看看两人的反应与见识,是否比他更优秀。


 程远志叹道:“西北未平,蜀中正乱,江夏赵慈还在为非作歹,幽州又被捅了个窟窿……”


 袁术颌首,接过话头:“莫非大汉气数将尽?那我袁家也要早做打算。”


 袁绍深以为然,沉吟不语。


 此事,程远志倒是略知一二。


 张纯的叛乱,是整个一连串事件的导火索,最终直接导致了大汉帝国崩塌。


 张纯本来是中山相,中平二年(185年),张温奉命平定凉州人边章、韩遂的叛乱,他征召了三千幽州乌桓突骑。


 当时张纯、公孙瓒都在军中。张纯主动请缨,想要负责统帅这三千乌桓骑兵。


 但是张温嫌他长得丑,拒绝了。


 张温把骑兵交给颜值更高的公孙瓒统领,那时候公孙瓒还是涿县县令,而张纯已经郡守一级的职务。


 这就是当面打脸了。


 张纯对此一直耿耿于怀,但是一直没找到机会报复回来,直到两年后,也就是今年(187年)他才彻底爆发。


 因为西北战事不利,朝廷拖欠乌桓骑兵粮饷,所以他们直接骑着马,哒哒哒的跑路了。


 此时,张纯抓住了机会,他煽动乌桓骑兵,联合同郡人,前任泰山太守张举,一起发动叛乱。


 之后,张纯又联合乌桓大人丘力居、苏仆延,以及乌桓贪至王,占据幽州郡府,称王称霸。


 张纯自称“弥天将军”、“安定王”,张举更加狂妄,自称“天子”,他们给各州府、郡府发文书,号称要代替大汉朝廷,要求官吏出来迎接他们。同时还散布谣言,宣传洛阳有异象,这是汉朝气运将尽的象征。


 朝廷得知叛乱后,暂时没有反应。


 并不是朝廷对此无动于衷,而是腾不开手,无兵可用。


 原历史上,直到中平五年(188年),也就是叛乱发生后的第二年,朝廷才腾出手来,派刘虞前去担任幽州牧,并且下诏书要求南匈奴出兵配合刘虞征讨张纯。


 南匈奴单于羌渠也确实派人去支援幽州了,他把任务下发给了左贤王。


 左贤王转手把征兵支援幽州的任务,下发给了休屠各胡部。


 因为休屠各胡部骁勇善战,不太听领导――也就是匈奴单于的话,所以历来朝廷在南匈奴征兵,最终都是由休屠各胡部买单。


 这是南匈奴内部的惯例。


 但是这次情况不一样了,由于这几年战事不休,休屠各胡部连年被征调,青壮死伤过多,补偿却几乎没有。


 他们无法忍受,索性爆发了内乱,叛乱朝廷。


 他们先在内乱中干掉了匈奴单于羌渠,拥立了新的单于,接下来干掉了西河郡太守和并州刺史张懿。


 而老单于之子右贤王于夫罗,不得不率部南下流亡,并和在河东复起的白波军勾结在一起,入侵隶属司隶部的河东郡。


 此地距离洛阳皇宫仅一水隔。


 继西凉之乱、蜀中之乱、江夏之乱、幽州之乱后,并州与河东也乱了。


 天下尽皆乱相,一片沸腾。


 南匈奴是指望不上了,朝廷只好命公孙瓒自筹兵马平叛,与张纯等人交战。


 急调董卓回河东平叛的同时,不得不推出州牧制,以应对乱局。


 州牧制一出,大汉也就名存实亡了。


 即使这个州牧制不是刘焉提出的,也必然会有张焉、李焉提出。


 因为大汉各地烽烟四起,全乱了。不用州牧制平叛,大汉就会名也亡,实也亡。


 可以说,张纯之乱,点燃了大汉帝国灭亡的最后一把火。


 不过此时的状况与原历史稍有不同,因为程远志凶狠屠杀乌桓人的缘故,显得张懿格外无能,被提前两年撤职了,没有机会死于任上。


 丁原提前两年当上并州刺史,他麾下有吕布加并州狼骑,摆平休屠各胡叛乱应该不难。


 只是河东之乱,怕是还会重演。


 如是想着,程远志心绪沉重。


 身在其中却无能为力的感觉,很不好受。


 这时,袁术问道:“贤弟,此事我等需要怎么做?”


 程远志沉吟着回他:“唯有静观其变。”


 袁绍忿然起身:“我袁家四世三公,尽忠百年,此时正值国难,岂能袖手旁观?此等可耻之举!我宁死不为,我这就去向大将军进言,召兵平叛!”


 说罢,他一甩袖子,正义凛然的走了。


 袁术望着袁绍的背影,撇了撇嘴:“贤弟,你怎么看?”


 “挺像忠臣的,收买人心倒是够了.....”


 贤弟形容的还真贴切!


 袁术以手拍额失笑。


 少顷,仆从来报,说蔡邕有要事相请。


 袁术心知此请与自己无关,便摆手不去,程远志欣然前往。


 进了蔡家中堂,蔡邕拱手道:“赠屋之恩,老夫感激不尽,不知该如何相报。”


 此时,他已经搞清楚了,赠房子与袁家笼络人心毫无关系。


 宅子是袁术的,赠予人却是“袁射”,这两人从不做笼络人心的举动。


 所以此事,还是欠了天大人情的。


 程远志呵呵笑道:“蔡公,这事简单,以琰嫁我即可。”


 蔡邕一愣道:“老夫本有此意,不过小女颇有主见,非要亲自决定,故而此时老夫也做不了主。”


 在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时代,蔡邕说他做不了女儿的主?


 程远志不信啊。


 想到这,他保持笑容不变:“蔡公,我已二十有六,却无妻室,今欲纳令爱为妻,以续宗族香火,还望成全。”


 这个年代求亲就是这样,直来直去。扭扭捏捏不是丈夫所为。


 程远志乐得入乡随俗。


 蔡邕听得心下暗恼:你小子二十六岁没成亲,难道是老夫的锅?


 他连连摆手:“此事老夫做不了主。”


 “那该如何是好?”程远志问他。


 蔡邕捋着胡须:“终身大事,你需亲自去与琰儿商议。”


 程远志当即拱手,直奔内院。


 亲自商议就亲自商议!俺可不惧你女儿。


 蔡邕含笑摇头不止。


 来到内院,蔡琰自中门迎上程远志,相互见礼后,分宾主而就。


 蔡琰侧身轻轻跪坐于地,衣袖半遮间,隐约可见曲线玲珑,她轻声细语道:


 “公子来意,小女子已尽知,此间有三题,公子若能答对,事则成、若答不对,公子自去,不得再来相扰。”


 说到这里,她红着脸看了程远志一眼,芊芊手指指向书案。


 程远志看了一眼案台,愕然道:“蔡琰妹妹,我是来求亲的,不是来考题的啊。”


 “这事儿多简单,你觉得行就点头,咱们挑个日子把事儿办了。你要是若觉得不行,那就摇头,哪来这么多事?”


 程远志摇头不干,感觉得这题不能答,万一要是答不上,丢人事小,老婆没了啊。


 所以,他拒绝答题,拒绝的理直气壮。


 蔡琰登时羞恼,掩面跑进闺房,不出来了。


 程远志复又出来见蔡邕,叹道:“蔡公,琰妹妹拒绝了我,我有点儿难过。”


 蔡邕讶然:“为何退缩不答题?你不是号称云梦狂士?”


 你今天特意请我来,肯定早有准备......程远志道:“我长于辩论、短于文章,恐答不上。”


 蔡邕笑道:“不试试怎知答不上?”


 说着,他拍了拍程远志的背,劝道:“老夫看好你……”


 程远志只好再次奔向内院。


 案台旁,程远志仰天长叹。


 只看了第一题一眼,便知道自己多半答不上。


 客去深秋时,月圆露满枝。


 北斗柄又西,音信来迟迟。


 这是半首倾诉思念的情诗,前四句表达的是思,通篇没有一个情字,也没有一个思字,要求对出后四句,后四句需要表达出念的意思,也不得有情与念两字。


 诗的大意是:你离开时正值深秋,北斗星柄向西天,月亮很圆,潮露挂满枝头。一晃一年过去了,北斗星柄又指向西天,你的音讯却迟迟不来。


 程远志心下暗忖:“难道是气我昨天捉弄于她,故而今天特意弄这么难的题来考我?”


 如此想着,他翻开第二题。


 寄篱江南十余载,故乡隔兮音尘绝。


 城头烽火不曾灭,疆场离乱何时歇?


 这是一首忧国忧民,前面四句忧国,需要对上后面四句忧民。


 程远志看得头皮发麻,对蔡琰的才学有了一个新的认知。


 转而看向第三题:


 此题君若答不上,从此路兮各一方。


 日东月西徒相望,不得相随两茫茫。


 这一题是戏言调侃,也是劝退。


 程远志知道,即使拥有后世几千年诗词打底,这三题自己一道也答不出。


 我老婆要没了……  

(http://www.ccfang.cc/novel/ZY1853.html)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www.ccfang.cc。书房文学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m.ccfang.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