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房文学 > 走进不科学 > 第一百七十九章 这下真啥东西都往DNA里去刻了(6.241K)

第一百七十九章 这下真啥东西都往DNA里去刻了(6.241K)


 外界。


 随着这阵细雨的落下。


 许多原本会朝另一个方向发展的事件,都悄然的出现了拐点。


 这些事有大有小,有轻有重。


 其中有国家战略级别的计划,也有寻常人家的小生意,还有市井中平民的拌嘴小事。


 这阵细雨就像是一把扫帚一样。


 将社会中诸多的戾气垃圾通通给扫了个干净,也让无数人的人生轨迹默默的发生了变化。


 而当这无数量变的拐点累加到一起时,某些质变自然也会随之发生。


 当然了。


 这种质变肉眼无法得见, 触摸也触摸不到,并且可能需要很长很长的时间才会真正见到成效。


 上至当权者,下至普通百姓,顶多就是感觉到很多事情似乎变得比预期中顺利,仅此而已。


 因此身处幽闭空间中的徐云,自然也无法得知这些变化。


 他只能通过字面意思来猜测,这多半是个类似加持性的buff, 游戏里也算常见效果。


 但这个所谓的+1到底是啥效果他就不了解了。


 随后他将好奇暂时搁置到了一边, 将注意力放回到了小球上。


 之前他已经开掉了四个小球。


 分别开出了时光相册,一张没有任何解释的公式卡,一枚彩蛋以及一个buff。


 这些奖励虽然各有特色,价值也谈不上低。


 但似乎都不是类似吡虫啉配方的现实技术。


 不知道接下来的四个小球里,会不会出现其他一些黑科技?


 想到这里。


 徐云不由伸出手,戳向了第五个泡泡。


 啵~


 片刻过后。


 徐云的面前再次飘来了一张纸片。


 他下意识的接过纸片。


 这张纸片的质地非常柔软,只有一片创可贴大小,上面的内容也非常简洁,只写着一个地标:


 经度:117.26132


 纬度:31.83843


 【提示:这是一个坐标,你猜猜会发现什么?】


 徐云顿时皱起了眉头。


 虽然他的专业是理科,和地理没有任何交集,业余生活中也没怎么接触过经纬度的信息。


 但作为一位两辈子的科大人,他对于这个数字还是有些印象的:


 最后那几位数先不管, 光看前面的五个数,这特么不就是科大校区吗?


 至于后三位数是哪儿就不好说了,但必然在科大校区内。


 科大校区内......那儿会有啥东西?


 总不会还有蟑螂吧?


 况且......


 要是女生宿舍该咋办?


 抱着这股有些微妙的心情, 徐云将纸片收好, 继续点开了第六个光球。


 啵~


 见到光球演化物的瞬间, 他的眉头立时微微一挑:


 第六个光球化成的依旧是一张小纸片, 但这张的纸片他有些熟悉:


 当初刻有第五代吡虫啉配方的纸片,就是这种材质与规格。


 果不其然。


 当纸片落入手上后。


 徐云将其摊平于掌心,只见其上赫然写着一行字:


 【DNA存储技术:这是一项很有意思的科技,但同样需要花费亿点点精力研究,准备好了吗少年?】


 【评价:不要什么都往DNA里去刻啊魂淡,枫花恋的退隐前绝版视频除外。】


 “好家伙,DNA存储技术?”


 作为一名生物汪,徐云这辈子对于生物的尖端科技还是比较了解的。


 在目前的生物学尖端领域中。


 DNA存储技术一直都是个传播度不高、但公认很有前景的项目。


 这种技术的理论基础很简单:


 首先。


 目前的电脑数据,都是用0和1来保存的,也就是二进制。


 而生物老师没被气死的同学应该都知道。


 DNA的每一位都只有四种可能:


 AGCT。


 如果把碱基进行赋值,比如A+T = 0,G +C = 1,那么就能把化学信号转变成数字信号。


 因此一个DNA,就能看成一个二进制的数据存储材料。


 至于为什么要用DNA作为数据存储材料呢?


 原因同样很简单。


 现在地球每一天所产生的信息量,已经远远超过了过去5000年人类文明进化史的信息总和(Source:  Data )。


 这也是大数据时代这个词的由来。


 按目前趋势估计。


 仅明年一年之内,就将产生48ZB (1ZB = 10^12 GB)的数据量。


 等到2040年。


 全球最少需要一百万吨的硅基芯片,才能存储当年产生的数据。


 所以,有人就瞄上了DNA。


 从技术上来说。


 除了二进制效果外,DNA能够从头开始进行人工合成,通过固相合成仪即可实现。


 另外,DNA还能通过PCR技术在实验室中进行大量扩增。


 这就保证了能够方便合成大量具有想要序列的DNA。


 至于DNA用于信息存储的优势嘛....


 自然是存储密度大、能耗低、存储周期长等了。


 比如DNA存储密度可达到10^19bit/cm3,也就是说理论上仅需要一公斤DNA,就可存储目前的全球信息总量。


 在2012年的时候。


 宾大的Church等人利用DNA合成技术存储了一本书,包括53426单词、11个图片和1个JavaScript程序,共5.27MB 。


 随后,他们又将一张动态gif信息存储入DNA中,并可导入大肠杆菌中进行自我复制。


 到了去年,也就是2021年。


 本土东南大学团队成功将校训「止于至善」四个汉字存入了一段DNA序列中,这事儿还登上了SCIENCE ADVANCES。(DOI: 10.1126/bk0100)


 但另一方面。


 这个技术虽然比较有前景,但局限性也很大。


 首先就是成本。


 一般来说。


 DNA的碱基AGCT要0.5-1美元一个,也就是3-6华夏币。


 由于“耗材”太贵,无论是实验还是民用普及都有些难度。


 其次则是读取的问题。


 目前储存一部电影,平均需要花几个月的时间,比起电脑硬件周期要长上许多。


 当下整个技术最前端的是耶鲁大学Erlich带领的团队,不久前他们编码了一个叫做movie 1的操作系统。


 这个系统不但能顺利运行起来,甚至还能玩玩扫雷。


 总而言之。


 这不是一项凭空出现的技术,具备一定的成品基础和可能性,接受度上相对没那么困难。


 不过可以预见的是。


 就像当初第五代吡虫啉配方外还有第四代这个门槛一样。


 光环给出的这个DNA存储技术,恐怕依旧需要花费大量的精力研发才有可能取得成果。


 与此同时,


 徐云的心中还出现了一股说不清道不明的情绪。


 他总觉得这项技术,似乎是为什么其他东西准备的一般。


 但他思来想去,最终还是没想通到底和啥有关系,只能暂时将这个想法放到了脑后。


 也许只是自己的胡思乱想吧.......


 总之无论如何。


 这项DNA储存技术,也是目前他所得到的唯一一项实体技术。


 之前的方程和地标顶多都只是有一定技术具现的可能性,不能算是保底的配方。


 随后徐云调整了一番呼吸,将目光投到了最后两个光球上。


 它们会出现什么东西呢?


 很快。


 啵~


 这一次。


 出现在徐云面前的依旧是一张与DNA存储技术一模一样的纸片。


 技术奖励二连击.JPG。


 拿到纸片后。


 徐云熟练的将纸片翻了个面,看到上头所写的信息时,整个人却是微微一愣:


 “好家伙,怎么是这玩意儿?”


 只见纸片之上,此时赫然写着几个字:


 【人工智能-入门版-可升级】


 【评价:比小爱同学都要笨很多的人工智障,但只要你能成为长跑选手,便有可能看到它升级的一天哟!】


 徐云:


 “......”


 实话实说。


 在经过两次任务后,他对于光环的个性已经多少有了些了解,或者说有了些准备。


 因此令他沉默的并不是光环所说的骚话,而是这个奖励的性质:


 这次出现的技术奖励,可以归结到物理、可以归结到计算机、甚至可以归结到数学方面。


 但却唯独和生物不怎么沾的上边。


 那么这是否可以说明一件事:


 光环给予的奖励,其实不止是生物领域的技术或者知识?


 若真是如此......


 光环可能产生的实际价值与影响力,就要远高于徐云原先的预期了。


 毕竟从生命研究的角度来说,生物和化学肯定是关键学科。


 但从科技角度上看,物理和数学才是真正的核心科目。


 如果光环的奖励包含了其他奖励,那么就很有意思了。


 要知道。


 老苏的这个任务,不过只是四星级罢了。


 更别提还有一个完成评分的比值环节。


 如果在五星级任务中搞出了高比值的评分,那么奖励会有什么呢?


 可控核聚变?


 反重力技术?


 还是自动码字键盘?


 无尽的可能啊.......


 有了这么个对比,人工智障奖励本身也就没那么亮眼了。


 毕竟入门版和后续的评价可以说明一切。


 想要这玩意儿升级,恐怕还需要多完成几个任务才行。


 从能力变现的角度上来说,它的位次可能要比DNA存储技术还要往后。


 当然了。


 考虑到正式名称中人工智能那四个字。


 这道奖励变现后的价值,显然也远非DNA存储技术所能相比,价值角度上倒也对得起它倒数第二的光球排名。


 而说道倒数第二,就不得不提倒数第一——或者说目前仅剩下的那个光球了。


 随后徐云深吸一口气,将小纸片收起,


 目光看向了第八枚光球。


 也不知道是不是心态使然。


 他总觉得这枚光球在体积上,似乎要比其他七个大一点,类似鸡蛋和鹅蛋的情况。


 接着他沉默片刻,朝这枚压轴的光球伸出了手指。


 啪——


 第八枚光球发出了一道与众不同的破碎音节。


 片刻过后。


 光球中缓缓飘荡出了一道金色的粒子束。


 这道粒子束既没有像时空相册那样飞向光环,也没有像其他奖励那样具现成纸片或者金蛋,而是.....


 缓缓的在空间中飞了一圈,最后突兀的消失了。


 徐云:


 “????”


 难道说又是个类似大鼎的buff?


 可不对啊。


 之前国运的大鼎虽然最后从空间里消失了,但它在消失之前好歹还是有段说明的。


 从表现上来看......


 似乎是把国运奖励和公式卡的缺点都综合起来了?


 挠头.JPG。


 想到这里。


 徐云不由微微叹了口气:


 八个光球,眼下全部拆开了。


 其中国运、公式卡、金色粒子束都是不清不楚的东西,看不清来头和去向。


 人工智能则是个入门版智障,短期内应该也没啥大指望。


 至于彩蛋嘛.......


 这玩意或许会带来感情上的惊喜,但却不会产生太高的实际价值。


 在科大坐标处会发现什么暂且未知的情况下,真正让徐云感觉‘不亏’的奖励其实就两样:


 时空相册和DNA存储技术,其中前者还是头一个拆出的奖励。


 这特么就有些拉胯了吧,对得上自己辛辛苦苦搞出来的事儿吗?


 如果这内容搁自己上辈子写的里,怕不是要被读者喷成狗哩!


 想到这里。


 徐云又环视了周围一圈。


 眼下该拿的奖励已经拿了,时空相册的耗时也已经用光,停留在空间中没有任何意义。


 因此他思索片刻,果断选择了回归现实。


 唰——


 一阵微微的晕眩感过后。


 徐云眼前一亮,便重新回到了久违的小屋,自己正站在电脑桌前。


 一按开手机,时间自动出现。


 与1665副本一样。


 副本过去了接近一年,现实中只跳动了数秒钟而已。


 走时身穿羽绒服保暖靴。


 归来时则是一身古装,连头发也蓄长成了古人模样。


 于此同时。


 徐云还惊讶的发现了一件事:


 一年的北宋生活下来,他居然对现实...也就是21世纪的现代科技环境,出现了一丝细微但却明显的割裂感。


 比如桌上的那架手机。


 刚刚开机看时间的时候,他按了好几下音量键后才反应过来,音量键下方的小按钮才是开机键。


 要知道。


 眼下不过是他经历过的第二个副本而已。


 谁晓得下一次的任务中,会不会出现两年、三年甚至五年的任务期限呢?


 这种两个时代切换带来的割裂感,确实需要不少时间重新去适应。


 用个成语来形容就是......


 恍如隔世。


 也许下次进入副本之前,可以先在桌上准备一本备忘录?


 回来时翻翻备忘录,或许能让自己更快的回想起现实的事情,同时也避免一些心理问题。


 上辈子写的时候,他看过一本叫《全球影帝》的书,其中的主角似乎就是因为这样而产生了一些心理问题。


 比如穿成了个老头子,回来喜欢上大妈啥的......


 想到这里,徐云的脑海中不由浮现出了一句诗:


 “大梦谁先觉啊.....”


 然而就在他还有些恍惚之际,他的耳边忽然传来了一道声音:


 “这是何处?”


 “??????”


 听到一句话。


 徐云浑身上下顿时一个激灵,下意识的便转过身。


 只见此时此刻。


 他不远处的床尾边,赫然站着一位20左右的年轻人!


 徐云的脑海中瞬间闪过了小偷等一系列可能,下意识的便拿起一把桌上的苹果刀。


 双肩下沉,摆出了《来夫剑诀》的起手式,喝问道:


 “你是谁?”


 “我?”


 年轻人脸上扬起了一丝莫名其妙的表情,皱着眉头盯着徐云看了一会儿。


 确定徐云表情是认真的以后,他用字正腔圆的现代汉语说道:


 “老夫苏颂,怎么,小王你不认得老夫了?”


 于此同时。


 徐云的面前缓缓浮现出了一道光幕:


 【特殊任务结算奖励:18岁的苏颂一位,证件齐全,风华正茂,拥有前世一切记忆,务必给个五星好评哟!】


 【评价:历史上的苏颂因为各种原因名声不显,与其纠正人们的认知,不如让他自己再次开创历史!】


 “卧槽?!”


 ..........


 注:


 这完这章,心头一松。


 感觉前天就让大家评分好像有些早,很多读者说我让老苏抑郁而终所以扣了分,但老苏的结局在这里啊....


 其实我很早就暗示过老苏会来现代了,而且暗示的还不止一次,最开始是在他判断出发电机原理时徐云的赞叹,类似的提示后面也有好多次。


 并且在政变的时候也说了,除非让老苏真正看到原本的史实,否则他不可能释怀。


 这也是我一开始就埋下的伏笔,为什么主角会穿越到一个大成期的老苏身边呢?


 一个快死的人又能为世界作出多大改变呢?


 答案就在这里。


 副本历史无论怎么样,本土历史里的老苏依旧知之者甚少,这一切当然要他自己来改变啦…


 .........


   

(http://www.ccfang.cc/novel/WPe9QL8DeLy.html)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www.ccfang.cc。书房文学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m.ccfang.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