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房文学 > 反转人生 > 1053. 三大件

1053. 三大件



  汽车有三大件,动机,变箱,和底盘!



  底盘调教的技术,晨华汽车已经有了,杨荣请保时捷工程师专门帮忙调教的中级车的底盘,足够他们吃上好几年的了。



  不过李逸帆依旧觉得这个不够,他专门给日本方面打了个电话,在那边他有人,他的要求没别的,就是要马自达最近刚刚推出的那款阿特兹的底盘技术。



  这款车在国内就是后来风靡一时的马自达6,这款车刚刚推出市场的时候,可是在全球范围红极一时。



  这款车的底盘是马自达和福特公司,在日本的研中心联合开的cd-3平台,非常的可靠。



  而使用这款平台的马自达6,更是因为良好的操控性,在一系列的赛事当中,为自己赢得了弯道之王的美誉。



  更是被挑剔甚至苛刻的德国媒体评价为日本的宝马,由此可见这款底盘的优越性。



  而到后来这款平台,不光是马自达在使用,更是用在了福特的蒙迪欧,以及法国标致的c5等车型之上,甚至直到十年之后,福特推出的新车型的底盘平台,都是从这款平台演化而来。



  所以对这款平台,李逸帆可以说是志在必得,他在日本有那么多的帮手,想要搞来这款车的平台参数,不是什么难事。



  剩下的调教,就要看自己的工程师们的技术了,搞正向研究,在咱们国内才刚刚起步,但是搞逆向研。说白了就是山寨。咱们可是搞了几十年了。



  至于变箱。有了周元和他的团队的加盟,李逸帆一点也不担心。



  d私本来就自有4at的技术,而在2oo3年左右,4at在国内还是自动变车型的主流配置,自有一些高端的车型才使用5at。



  而且现在4at变箱的技术,很多都已经过了专利保护期,咱们国内现在生产不出来,实在是因为三个方面不过关。



  一方面就是材料。另外一方面就是加工,还有一方面就是tcu,也就是自动变箱的数据积累。



  但是这些对他而言都不是问题,材料的难题,他现在就有一家特殊金属冶炼公司,所以自动变箱里需要的一些耐高温,耐磨金属,对他而言不是问题。



  加工方面他也不担心,以前咱们是因为机床精度不够,所以在精加工方面。差着一筹,所以才搞不住耐用的高精度自动变。但是现在机床,在他去了日本一趟,和小林搭上了线之后,也不是问题。



  现在几乎每个月,小林都会从日本给他搞来好几台高精度的机床,有些是目前最先进的,有些不是,不过对他而言都刚好够用,不用怕被日本人卡着脖子。



  至于tcu,这一点就没办法了,只能靠大量的数据积累。



  动机相当于汽车的心脏,ecu就是汽车的大脑,而tcu则相当于汽车大脑的左脑,这种控制芯片,会根据驾驶着对油门的踩踏深度,来进行急加,降档,或者省油升档的自我判断,和动机配合是关键。



  这些就需要数据的累积了,在十几年之后,之所以咱们国内的汽车企业还制造不出合格的变箱,和人家比差的就是ecu和tnetbsp;

说白了就是咱们的汽车公司,在研方面的投入不够,舍不得话大价钱投资在研方面。



  就比如这tcu所需要的数据积累,这可是人家欧美日本用了上万名工程师,花费了几十年积累下来的数据。



  然后把数据录入电脑,在利用设计好的程序来建模,让刻录芯片,让芯片具备能够读懂驾驶员意图的逻辑能力,说白了就是一种最简单的人工智能。



  而想要建成这样的人工智能程序,你需要最原始的数据积累,往往是天量的。



  几十台车在几年之内,不停的跑,累积下来,才能采集足够这样的数据。



  后世在整个华国,出了收购了d私的吉利之外,恐怕也就是逆天的byd,搞出了这样的东西,并且自己搞出了双离合变器,才算解决了国内汽车制造企业,一直没有能力生产自动变箱的问题。



  byd算是埋头苦干的典型,人家的老板就是搞技术出身的,所以甚至技术对一个企业的重要性,而且人家也舍得在技术研上下本钱。



  反观国内的其他汽车制造企业,就没有这样的觉悟了。



  一汽,上汽沉醉于合资车给他们带来的丰厚利润当中,根本就不屑与搞研,一个研项目就比如自动变箱这样的项目,往往需要投资几十亿,而且还需要好几年,最后还不一定能搞成。



  如果搞成功了还怕别人来摘桃子,搞不成还要被对手树立为攻击的典型,所以何必呢?



  有那几十亿,大家吃点喝点,岂不是更好?



  至于私企,则是搞不起,毕竟这可是大投入的大项目,对资金的压力很大。



  byd敢搞,那是因为人家不光是做汽车的,还有电池,和电子项目的利润来支撑,其他的企业则根本就玩不起。



  吉利走了收购路线,捡了个大便宜。



  长城干脆就掩耳盗铃,指望着外国企业来给自己提供配件,结果在h8的项目上,就直接被德国人给卡了脖子,那才如梦方醒。



  所以现在李逸帆从起步开始就未雨绸缪,这三大件必须要自己搞。



  变器有周元的加盟,他不担心,周元和他的团队只要过来,肯定会从d私那边带相当多的数据过来,剩下的累积数据,那就自己来好了。



  别人怕投入,他可不怕,现在的他刚刚从陈杰希哪里搞来了二十几个亿,还不知道怎么花呢!



  放在银行里霉,可不是他的习惯。



  剩下的就要数动机了,这一块王忠帮他从原来的省城汽车那边挖角过来了一帮搞动机的元老。



  这批人都是在杨荣时期,就在公司里搞动机的,杨荣从日本三菱手里引进4g的项目,这帮人就有参与。



  三菱是不坏好心,把送来的4g动机,阉割掉了可变气门正时技术,不过这并不能掩盖4g系列动机的光芒。



  要知道这款4g系列在原来的历史上,不光是国内自主动机的鼻祖,甚至后来居上的韩国人,在研究汽车动机的时候,也是靠着这款4g系列起步的。



  甚至在十几年之后,日本人在给这款4g系列换个动机缸盖缸体,加上涡轮,就能让这款动机的功效立马提升好几个档次,由此可见这款动机的好处。



  在新的晨华汽车里负责动机研这块的是一个叫梁启明的工程师,四十多岁,以前在哈理工当教授,一直沉浸于动机领域。



  后来被杨荣挖角过来,负责晨华汽车的动机项目,已经搞了好几年了,积累了相当多的经验,带的人马也非常成熟。



  如果不是因为杨荣和齐满天之间的争斗,他们的科研小组马上就要到了出成绩的时候了。



  “老梁,我对你没别的要求,钱我管够,你们就放心大胆的搞。其实日本人的可变气门正时技术,物理上的变化,在都懂,就是加上那么两根正时链条而已,可是关键在于他们的ecu,说白了就是数据积累,让电脑自行判断,气门开闭合的时间和角度,然后通过关联装置控制这个时间和角度,掌握进气量的问题。”



  李逸帆的话让梁启明对他是刮目相看,这个小老板还真是和王忠说的一样,是个人精,人家是什么都懂,不是半桶水。



  “没错,老板,咱们差的就是数据积累。只要你的钱够,哈哈,我的试车员们就敢一天二十四小时不停机的跑,我可以组织二十台,甚至五十台车一起跑,只要你给我一年的时间,我就能给你把可变气门正时技术拿下。”



  以前差什么,不就是差钱吗?一台车一年二十四小时不停的跑,你试试,光是试车员的薪水,还有油费,一年下来就上百万,这样坚持几年,有几个老板敢这样投入。



  现在人家小李老板说了,钱管够,那还怕啥,老子敢组织一百五十个试车员,五十辆试验车,三班倒跑一年。



  你们欧美工程师几十年的数据积累,老子一年就能给你搞定。



  李逸帆哈哈一笑:“老梁,钱不是问题,可是你可不能那试车员的生命开玩笑,还有你们这些工程师,可是咱们公司的财富,你们也要注意身体。”



  “李总,你就放心吧,我们身体可好着呢。”



  一个二十多岁的工程师喊道,引来周围的人一阵大笑。



  确实大家的身体不是问题,以前搞科研,就是差钱,不敢放开手脚,现在有个这么肯花钱的老板,那还怕啥?



  新公司是欣欣向荣,大家也是憋住了劲,都想在最快的时间内,搞出成绩,来证明自己呢。



  三大件都有了着落,李逸帆也算是松了口气,这个晨华汽车到了自己手上,初步算是稳下来了!



  他接手的时候,中华汽车的研已经是进行到了一半,现在有了他的资金注入,那就是事半功倍,剩下的就等一年之后见成果喽!(未完待续。。)

 

(http://www.ccfang.cc/novel/KsFvB2.html)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www.ccfang.cc。书房文学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m.ccfang.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