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房文学 > 盛唐挽歌 > 第42章 五如六十一东岱

第42章 五如六十一东岱




 返回的时候,方重勇沉默不语,脑子里一直都是河西走廊的壮阔场面。牛仙客的叙述,让他觉得自己要做的事情,并不仅仅是简单糊弄一下郑叔清,糊弄一下朝廷就完事了。


 这或许关系到河西汉民的生存与发展。


 “你是不是觉得事情难办?某也觉得非常棘手,河西兵制败坏,只怕长此以往,要出大乱子。”


 郑叔清看方重勇不说话,忍不住感叹了一句。


 “这个……罢了。”


 想了想,方重勇感觉郑叔清一直都“不太聪明”的样子,很多想法告诉对方,也不过是鸡同鸭讲而已。


 河西的兵制还叫崩坏?那几乎已经是整个大唐兵制维持得最好的地方了!


 如果这个地方都出了问题,那大唐药丸啊!


 方重勇都不知道要怎么说郑叔清这個人才好。这个人会做官,但做事的本事很一般。


 河西走廊因为广泛屯田,番上的府兵又无法返回原籍,只能在河西落户生子,代代相传。


 因此,虽然他们的后代如今都不是府兵,而是参与“兵募”“土团”一类的“制外兵”,但因为军屯的性质,以及河西“地广人稀”的属性,其本质还是原来府兵的那一套。


 当然,是待遇弱化了以后的版本,赏赐什么的就别想了。


 基础装备自购后交给军屯保管,绝大多数人都有自己的田地,家属亦是居住不远,番上可以抵除部分劳役。


 一人逃跑全家遭殃,自给自足自成体系,再加上河西的土地兼并,被高强度战争与高比例从军家庭所抑制,这让所有在河西的士卒都只能众志成城为生存而战!


 河西要是出不了强军,那才是咄咄怪事。


 老郑的狗脑向来都是形而上学,不能对其期待太高。


 “如果你有难处,也不是不能想想办法,河西这样的情况,某也是觉得束手无策……”


 郑叔清心有戚戚的说道。


 此时二人已经穿过春明门进入长安城内,宵禁的鼓声已经在敲,就要关城门了。


 “某只是感慨先辈披荆斩棘,为了生存,不惜冒着生命危险开拓河西走廊,打通勾连西域之路罢了。如今河西有事,那自然要尽一份力的。


 郑侍郎请勿虑。”


 方重勇对着郑叔清行了一礼说道。


 “好说好说,事成之后必有重谢。你身边还没仆从服侍吧,我家里有四胞胎女仆,过两天我就把她们送过来。”


 郑叔清一脸肉疼的说道。


 “呃,即使你派人送过来,我也用不上啊。”


 方重勇一脸无奈看着郑叔清,不知道要怎么评价才好。


 四胞胎女仆,郑大人还真是会玩!一桌麻将都够了!


 “嗯,倒是忘了这一茬了。不过没有关系,待你再年长一些,某再给你物色一下。


 好多事情啊,没试过是不知道乐趣所在的。伱不要那么排斥嘛,这些应酬,等你为官之后都会遇到的,先适应一下也不错。”


 郑叔清意味深长的拍了拍方重勇的肩膀,自顾自的走了。前面就是兴庆宫,该避嫌还是要避嫌的。


 一身疲惫的回到家,方重勇就看到方大福等人都是面有忧色。


 “为何你们都是这样一幅表情?”


 方重勇看着平日里话最多的许远问道。


 “小郎君,今日宫中来人前来知会,国子监不必去了。”……

 


 “小郎君,今日宫中来人前来知会,国子监不必去了。”


 诶?


 “说不去就不去了?”


 方重勇一愣,万万没想到李隆基办事这么随意啊!


 “呃,那倒不是。那位宦官有说辞,说国子监必须年满十四方可入学,郎君没有资格。圣人虽然开了口,但仍被国子监祭酒拒绝。”


 许远面色尴尬说道。其实他们都知道有这个规矩,但想着方重勇背景也不太一般,或许有特例呢?没想到还是不顶用。


 不过想想也是,国子监乃是类似张九龄那样传统文人的自留地,硬顶李隆基也不是稀奇事,方重勇对此倒是非常理解。


 “不去就不去吧,我还乐得一身轻松呢。”


 方重勇叹了口气,谁被这样耍一下,都会觉得很不爽的。


 “对了,那位宦官还说,会给小郎君指派一位老师来讲学。小郎君想学什么,他便教什么。”


 许远凑过来小声说道。


 “明白了。”


 方重勇点点头,跟方大福说了一声,让对方收拾出一间专门的书房来。他自己则是拖着疲惫的身体回到卧房,在桌面上铺开大纸,点上蜡烛,冥思苦想。


 郑叔清拜托的事情,那是不能不做的,否则连带的把牛仙客也得罪了。再说了,穿越到这个世界,也不能如一条蛆虫一般的活着,只管混吃等死。


 以河西的凉州为中心,对吐蕃用兵,那必定是一场长期而全面的战争。从牛仙客那边了解的信息看,对阵吐蕃的短期战争,与长期战争,物资准备是完全不一样的。


 青藏高原缺氧!


 这个念头在方重勇脑子里来回的旋转跳跃。


 因为缺氧无法克服,所以唐军对阵吐蕃,有一条明显的“地理等高线”。海拔上来了,唐军就打不过吐蕃士兵了,这是无法克服的。


 这一条,便注定了大唐对阵吐蕃,只能等待对方国内大乱,否则,就算偶有大胜,吐蕃人最后还是会卷土重来的。


 郑叔清要上位,就不能把重点搞错了。捞钱是手段,保障河西战事的后勤,才是目的。


 方重勇提笔在纸上写下了一行字:


 军备无法自产。


 这是河西走廊局势当中最大的缺陷与软肋。


 制造军备所需的木料、冶金、锻料,那边都无法提供。原因很简单,生态环境无法承受。事实上,河西走廊的经济因为生态环境的限制,作出了很多让步。


 这个问题,也是长安的问题。


 因为生态环境的限制,唐代开元年间,长安城内并没有大规模的武器生产基地,主要靠外地调运。武器装备最初储备在太极宫东墙下的武库内。


 军备不能吃不能穿,在国家安定的情况下,不必安排在首都附近占用自然资源。中枢机构“军器监”负责管理武备的生产和调度。


 牛仙客在河西干得好,很多人包括张九龄在内,都认为他不过是个出色的“库房管理员”而已。


 这种看法虽然有歧视的成分,却也不能说完全没道理。起码,军备无法自产,就让他这个地方大员的含金量逊色许多了。


 方重勇在纸上继续写道:官府运力,应全力保障军备中的耗材,如弓弩箭矢等物,持续输入凉州,其余则可以暂缓。


 这条跟郑叔清的职权关系不大,但肯定可以为他当户部侍郎加分。……

 

 

(http://www.ccfang.cc/novel/KDC54CIMKA6.html)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www.ccfang.cc。书房文学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m.ccfang.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