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59 章 明末下(完)
书房文学小说推荐阅读:从斗罗开始的大夏天庭、
风华名媛、
柯学情绪是易碎品、
大嫂,我知道你很急!但你先别急、
消失三年,校花女友到处说我死了、
恋综:戏精美人在线反pua渣男、
被退婚后,我诗仙的身份曝光了、
盗墓奇异志、
我的末世版植物大战丧尸有点奇怪、
斗罗大陆四观星之人、
第59章
文华殿。
坐在崇祯下首的大臣们一片寂静,就连卢象升也被这句“贱骨头”噎住了。
毕竟他也是正儿八经的科举入仕。
好半晌,韩爌才颤颤巍巍的叨念了一句:“有辱斯文!”
韩爌说的是天幕骂人,但一旁已经有大臣开始想象天幕所描述的建奴入关后的惨烈景象。
分毫不差的催缴赋税,甚至是差一厘都要革除功名!
“鞑子就是鞑子,简直残暴!”
一旁立刻就有人小声附和:“比蒙元还不如……”
卢象升常年习武,听力十分好,不禁暗暗翻了个白眼。
他转过头微微一躬身,压低声音道:“陛下,人心可用。”
崇祯轻轻冷哼一声,明白他的意思。
这些吃里扒外的狗东西!什么仁义道德,什么华夷之辩,都不如当高高在上的老爷来的实在。现在听到建奴入关是这个德行,他们才知道怕!
崇祯要不是手里没兵,甚至也想搞建奴这一套给自己出出气!
可没办法,他还是大明的“仁君”,不能学蛮夷那一套,不然这些人怕不是立马就得打开城门恭迎那些“闯王”。
崇祯深吸一口气,朗声说道:“诸位爱卿,天幕的垂训你们也听到了。正如那顾炎武所说,若是那建奴入关,那就不单单是亡国,而是亡天下!到时山河破碎,九州腥膻,黎民有倒悬之危,士林受鞭挞之苦。朕纵然挂在景山的歪脖子树上,也闭不上眼睛啊。”
殿中大臣们齐齐起身,拱手道:“陛下仁善!”
皇帝给了他们台阶,他们自然也要表表忠心。
韩爌这个次辅就站出来,代表内阁,真情实感的说:“陛下,所谓君辱臣死,臣等虽是朽木之姿,却定会竭力护陛下周全,必不会重现那不忍言之事。”
众位大臣跪倒在地,齐声附和。
崇祯看着满殿的人,就连让他罢官了还没来得及离开的兵部尚书梁廷栋都伏在那里。
这里有几个人是真心,崇祯也不在意了。最起码,有了这个共识,今后他行事的阻碍会少一点。
天幕,果真是来保佑他的啊!
隔了一会儿,天幕上的画面又开始动起来。
【不好意思,刚刚情绪有点激动,骂人是不对的哈。
可话说回来,讲明末的历史,能有几个不激动的呢?实在是垃圾太多,无法分类的那种。】
【说完带清是怎么整治纳税问题后,我们再来说说带清是如何打断天下士庶的脊梁骨的。
没错,就是——剃发易服。】
大臣们只觉得自己脑瓜子嗡嗡的。
剃发易服……好像前面有提到过这四个字,但是当时他们都被三大案给夺走了注意力,所以自动忽略过去了。
怎么,这建奴横征暴敛也就算了,还要强行推行胡风?!
你看到的内容中间可能有缺失,请退出>阅读模式,或者刷新页面试试。
八扇屏风另一时空,朱元璋紧紧皱着眉头盯着天幕。
经过蒙元百年统治,现在的中国从语言到风俗再到服侍,无一不受到蒙古胡风的侵袭。就在上个月,他还严肃的下了一道诏令,令百姓不得习胡风。
怎么蒙古跑了,女真又来搞一套不成!
【何为华夏?
孔颖达在《春秋左传正义》中写道:“中国有礼仪之大,故称夏;有服章之美,谓之华。”
但满清就是要把这两种都给你改了。】
朱元璋:!!!
大明是他一辈子的心血,也是他最重要的成就,而这个大明不单单只是一个新的王朝,更是赶跑了蒙元,恢复汉家风俗衣冠的一个新的起点。
现在天幕告诉他,大明这两百多年都白干了?!
【元朝占据中原花花世界的时间虽然短,但是奢靡腐化的速度却很快。
到了元朝中后期,天下流行的衣冠已经并不单纯是蒙古的传统服饰,而是一种结合了西域、中国和蒙古的审美,再加上汉地的工艺、原料所形成的产物。
因此在明初时,人们的衣冠也继承了这种“元朝服饰”,有大量的胡服元素。尽管朱元璋曾经实施各种禁令试图摒除胡风,但百姓因袭已久,且部分胡服本身设计合理,样式花哨,也得到明朝统治阶级喜爱,因此屡禁不止,从明前期的出土陶俑和画像就能明显体会。】
天幕上出现几个形态各异的小陶俑。
朱元璋一眼就认出来,与时下大部分人的穿着无异。一个老爷模样的陶俑穿着红缨翻檐帽、弧襟圆领袍站在那里,还围着一条围脖。……
朱元璋一眼就认出来,与时下大部分人的穿着无异。一个老爷模样的陶俑穿着红缨翻檐帽、弧襟圆领袍站在那里,还围着一条围脖。
一旁有一个牵马的陶俑,则是穿着立领中衣和腰褶罩甲,头上带着一个红缨笠子。
你看到的内容中间可能有缺失,请退出>阅读模式,或者刷新页面试试。
八扇屏风贡惟谨,我恒赐之金段文绮,故其部夷亦或有衣锦服绣者。其酋首愈以为荣也……”
简而言之,就是一朝回到发达前。
自元朝以来,女真逐渐蒙古化,所以满洲衣冠并不是一种原生的“女真衣冠”,反而在最初的时候大致等同明末的蒙古衣冠。
努尔哈赤起兵反明后为了联合蒙古,也经常强调蒙古与女真衣冠骑射类同,所以剃发易服这个政策并没有对蒙古强制执行,就是因为这本来就是儿子学爹啊哈哈哈。】
崇祯看向一旁的卢象升,卢象升盯着天幕仔细辨认了一下,回道:“回陛下,确实与现今建奴的发饰颇为类似。”
【现在的有些人啊,看到明初胡风没有除尽时的那些衣服,跟最初的满洲服饰有一些相似的款式,就在那里狺狺狂吠,说什么:“这就是汉服本来的发展方向”。
这么能洗地,不去扫大街可惜了。】
朱棣很生气,他怒道:“我汉家衣冠巍冠博带,怎么能是那些披发左衽的蛮子能比的。”
朕倒要看看,是谁说这种背祖忘宗的屁话!
【其实在带清还没入关的时候,从努尔哈赤时期开始,辽东地区的剃发易服政策就执行的很严格。
原因也很简单。
在辽东的汉人,无论是沦为包衣阿哈——也就是家奴,还是作为普通庶民,在样貌上和他们保持一致,就能在交战的时候让明军分不出来,会被袭击后金地界的明军不分良莠地斩杀。即便逃归明朝一方,也容易被明军士兵以为“投虏”而杀良冒功,被迫依附于后金,断绝复归母国的念想。】
杀良冒功,确实是边军讨赏的一种手段,因此辽东的那些汉人甚至更畏惧大明的边军而不是建奴。
你看到的内容中间可能有缺失,请退出>阅读模式,或者刷新页面试试。
八扇屏风在山峡也靠他的策略。
但现在……崇祯有些犹豫,他在考虑要不要让孙传庭去重建东江军,先全力对付这些建奴!
【但是入关之后就没那么简单了。
事实上,不仅是带清,几乎所有的朝代,都极其看重衣冠制度。而我带清需要统治大量与己衣冠形式不同的民众,所以更加具有高度敏感性。
带清刚入关的时候,多尔衮就曾质问冯铨等人“到底是念你旧主”,并说“比如封赏如今亲王,你们未必谢”。而衣冠发式这种高度敏感性的形式,也就被带清视为区别明朝与清朝的重要制度,因此在清廷重下剃发令的过程中,才会不断强调“明制”与“本朝制度”。】
朱元璋问向刘基:“爱卿有何看法?”
刘伯温起身拱手道:“陛下,臣读史书,发现金朝在占领中原后,也出过类似剃发易服的政策,也是民变四起。只不过那时的南宋尚且有北伐的斗志,在江南虎视眈眈,金朝为了安抚民众,所以取消了。之后金朝迅速腐化,蒙古猛然崛起,金朝再也没机会实施了。”
朱元璋点点头,表示受教。
他也要严厉执行去胡风的政策才行。
【崇祯十七年的五月初二,也就是李自成的永昌元年、带清的顺治元年,多尔衮进北京,要求“投诚官吏军民皆着薙发,衣冠悉遵本朝制度”,要求其治下所有内地州县全部实行剃发易服。
可以看到,清军入关后,最初的剃发易服政策与入关前并无不同,以是否剃发为判别叛逆的标识,显见对不剃发者极度不信任。
然而关内的百姓对此反应极其激烈,如京东三河民众就起事反对剃发。
本来明末朝廷烂成这个样子了,百姓对谁当皇帝都无所谓,
你看到的内容中间可能有缺失,请退出>阅读模式,或者刷新页面试试。
八扇屏风得以在一片石击败大顺军,轻松进占河北、山东。
对,大家没听错,带清入关,打的是“为崇祯报仇”。】
崇祯呆滞片刻,然后勃然大怒:“朕用不着!”……
(http://www.ccfang.cc/novel/7LH3fL9J8Ke.html)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www.ccfang.cc。书房文学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m.ccfang.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