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房文学 > 盘点夺权篡位指南[历史直播] > 第 20 章 元末农民起义9

第 20 章 元末农民起义9



[朱元璋在淮西这片打出了名声,就吸引了许多人来投靠,诸如第一谋士李善长、福将胡大海、一门两国公的冯国用冯胜兄弟,还有开国六公爵之一的邓愈,都是这个时候来的。

除此之外,家族也在扩大。早年带着侄儿回娘家的大嫂,和二姐留下的唯一一个外甥都跑到了滁州来,媳妇马秀英还收养了一个养子沐英,没多久自己也诊断出了身孕,真是喜事一件接着一件。

这一年,朱元璋才26岁。

啊!我也26,却还要靠观众老爷的打赏才能还花呗,真是人比人得死,货比货得扔。]

赏!

朱元璋霸气一挥手,给他带来如此好消息,赏多少都行!

[但是,就在这喜庆祥和的气氛里,朱元璋进入了人生的第三个阶段--终日乾乾。]

[濠州城里的内斗终于有了结果,郭子兴惨败被赶了出来,只能领着家眷和为数不多的嫡系部队来投靠朱元璋。

这时候就能看出我们八八的格局,他不仅接纳了郭子兴一家,还把领导权大方的让了出来,是个绝对的体面人。

可郭子兴吧,也不知道是心里没逼数,还是被身边人忽悠傻了,居然真的开始指手画脚滁州城里的事情。这还不算,没过多久他还罢免了朱元璋,把八八给关起来了。

就离谱。

但我们八八依旧要当个体面人,他没有闹起来,而是淡然接受了处分,借此想看看队伍整合的如何。没让他失望,郭子兴果然带不动,朱元璋当做心腹的那些人果然不搭理郭子兴。

而且郭子兴的儿子郭天叙犯坏,指使狱卒不给朱元璋送饭,想活活饿死这个他心中的假想敌。但患难见真情,还得是我们贤良的马皇后,给八八送了奶香味大烧饼,还去贿赂郭子兴的继室吹枕头风,才把朱元璋放出来。]

他还记得当初在滁州的时候,自己媳妇把刚出锅的烧饼藏在胸口,来探望自己,就怕自己饿坏了。因为烧饼太热,还把胸口烫出了一块疤痕,自己每次见到都忍不住心疼,也深深记得这份待他的心意。

等等,奶香味……朱元璋眼睛里有一丝恼怒。

这个天幕,过于促狭!

[不过这种憋屈日子也没过太久,转年郭子兴就因为小心眼,把自己抑郁死了。

郭子兴死后,朱元璋观看了一下天下大势,决定先苟一波,于是投靠了当下势力最大,已经登基称帝的小明王。

结果小明王那边又背刺了他一刀。

估计是想有借口给朱元璋这个团队掺沙子吧,韩宋朝廷那边封郭子兴的儿子和小舅子为一二把手,实际领导朱元璋只得了个三把手。

但也不用太郁闷,因为没过几个月,这一二把手在攻打南京的时候战死沙场,阵亡了。

我就说,八八是真的有点子天命在身上的哈哈哈。]

长安酒楼里,王生道:“这朱元璋也真是心狠手辣,自己的岳父也能下手。”

你看到的内容中间可能有缺失,请退出>阅读模式,或者刷新页面试试。

八扇屏风“何以见得?”

“哪有这么巧的事情,他岳父就算真的是抑郁而亡,这病因肯定也少不了他推波助澜。”

[这里我解释一下,如果光看结果,这段是很容易阴谋论的:怎么谁挡在朱元璋头上谁就死啊?

其实真的凑巧。

就拿打南京来说,当时朱元璋想要一块稳定的根据地,于是订制了详细的取南京计划。

计划很顺利,他们连破数城,直扑南京城下。结果攻城的队伍里有一部之前的元廷降兵,临阵反水,才杀了郭天叙他们俩。

而朱元璋当时的情况也很危机,属于孤军被降兵包围了。要不是有一个亲兵穿了朱元璋的铠甲使了一记金蝉脱壳,估计朱元璋当场就被噶了。如果是他提前做好的局,不至于把自己放在如此险境里吧?]

朱元璋心里明白,这次他确实是故意放纵元廷降兵,来除掉郭天叙的,并没有出现什么金蝉脱壳的戏码,难道后世记录出现偏差了?

他又仔细想了一遍,才明白过来。是了,自己当时是因为看了第一个视频,心下有了想法才去着意探查了一番这些降兵,本来是想要看看怎么能更好让他们归顺的。

这才知道了他们居然想要通风报信的消息,然后将计就计的。

若是没有查探到,可能真的如天幕所说,到时候被打了个措手不及。……

 

若是没有查探到,可能真的如天幕所说,到时候被打了个措手不及。

这样想来,他真是庆幸啊!

[对了,这个亲兵就是后来永乐年间,威震西北的西宁侯宋晟的哥哥。]

哦?他问向一侧一个姓宋的亲兵:“你还有个弟弟?”

“是!不过还小呢……”

很好,他又发掘了一个将才。

[要说朱元璋当时身边的亲兵,真的个

你看到的内容中间可能有缺失,请退出>阅读模式,或者刷新页面试试。

八扇屏风元璋提出了一个发展建议(touwz)?(net),即流传后世的九字真言:广积粮、高筑墙、缓称王。

简而言之:猥琐发育。

朱元璋从善如流?()『来[头文字?小说]?看最新章节?完整章节』(touwz)?(net),一面稳定当地的地主绅士阶级,一面给百姓分地开荒并展开屯田事宜。向外拓展生存空间时也是稳扎稳打,步步为营。

在我看来,朱元璋这段平稳发展期有三点做的极好。]

秦始皇支棱起耳朵,想听一下后辈的经验。

[其一是内政修的好。他重用李善长、朱升等人治理百姓,用康茂才等投降的地主大户来管理屯田,让百姓都能有口饭吃,安然而井井有条的进行生产生活,百姓在其治下甚至感觉不到是在战乱年代,因此根据地的百姓是真心拥戴他。]

[其二是军队管理的好。他手下将领多,派系多,士兵构成也颇为复杂。但他能尽量平衡并弥合,尤其是管束军纪,不骚乱,不扰民,严格执行训练。这在古代是很难得的事情,有这种特质的军队无一不是强军。]

[其三是他本人的进修。他是个地地道道的农家子,文化水平是小学私塾,后来在皇觉寺看藏书自学了几年,底蕴完全不够。到了应天府,他开始博采众长,召集大儒文士来教授辅导,几年间就慢慢蜕变了,思想与处事也更成熟。]

朱元璋现在就一个想法:我这么棒的么?

他这些日子正是想这些规划,但是具体的细则还没有定好,因为这应天府,并不是他一声令下就能一丝不苟就去执行的,所以他思量的很多。

比如按照他的本心来说,什么地主什么官绅,都该一起杀了了事,他就没见过好地主,即使是给了他块地让他埋葬父母的那个地主哥哥,他自己家里也有不少佃户,那些佃户过得也很辛苦。



(touwz)?(net) 你看到的内容中间可能有缺失,请退出>阅读模式,或者刷新页面试试。

八扇屏风战数年,把中原、关中、山东、河北这几个北方地区都快打烂了。最终还是李察罕更胜一筹,把韩宋政权压缩到了淮河以南的安丰。他则是为元廷守住了北方的江山大片区域。

但他自己也没有好下场。因为许多被迫投降的韩宋红巾军将领,并不是真心归顺他。而他本人又很飞扬跋扈,瞧不起这些手下败将,毫无尊重可言。所以在他围攻山东益都的时候,被投降的两位将领给刺杀了……

李察罕死后,他的外甥兼养子扩廓帖木儿接手了他的势力和遗产,继续为元廷保驾护航。这位扩廓帖木儿,就是朱元璋数次想劝降、称为“天下第一奇男子”的王保保。

总之,目前就是刘福通和李察罕两败俱伤。

不过这不代表北方就安静下来了,因为好几部团练兵都慢慢蜕变成了军阀,现在北方起义军暂时解决,他们自己之间又开始内斗了,甚至于还牵扯到了元廷内部的储位之争。

乱成一锅粥了。]

确实,两仪殿的君王已经听的有点迷糊了,怎么感觉这元末比隋末还乱?

只能说,他们低估自己了,唐末有四十八藩镇,那可比这热闹的多。

朱元璋却得到一个重要的消息:储位之争。北方军阀混战他自然了解,但是涉及元廷内部辛密他却没接触过。

看来,是要好好打算一下了。……

 

 

(http://www.ccfang.cc/novel/7LH3fL9J8Ke.html)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www.ccfang.cc。书房文学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m.ccfang.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