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房文学 > 大明:我与朱棣争天下 > 第94章 看相的必须死

第94章 看相的必须死




 朱高煦这时正和徐祥骑着马在最后面,因为要攻城,朱高煦肯定要往后躲,他的心腹兵马都是骑兵,没理由去攻城。


 不过他正在观察不远处两个人。


 前几天燕王带着大军经过临邑,宿安人纪纲与同乡穆肃结伴投军,纪纲冒死扣住燕王坐骑,请求自愿跟随燕王效命,燕王喜纪纲胆略过人,弓马娴熟,当即将他穆肃和收为帐下亲兵。


 这个穆肃在历史上不算有名,但纪纲可是太有名了。


 这会纪纲刚从军,虽然低眉顺眼的跟在燕王身后,但他身体壮实,手臂粗壮,确实给人一种孔武有力的感觉,他自称弓马娴熟,看来不假。


 这纪纲反应很敏锐,余光一扫,转过头,正好看到朱高煦在观察他。


 纪纲抬头看去,燕王和一众大将对着济南城指指点点,前面好多人,他赶紧转过头脸上挤出笑容,并飞快往前几步。


 “小的纪纲,拜见高阳郡王。”


 “你就是纪纲,好,好。”朱高煦微笑点头。


 纪纲也不多说,又飞快回到原位。


 那穆肃就没这么圆滑,他呆呆站在原地,似乎不理解纪纲为啥要和朱高煦打个招呼。


 “这个纪纲倒是很会投机取巧?”徐祥低声笑道。


 “徐将军你敦厚老实,纪纲可是圆滑的很,这种人将来很容易飞黄腾达。”朱高煦淡淡的道。


 徐祥深以为然。


 他在北方干到六十多岁,还是个副千户,还好这次奉天靖难,借孙岩介绍,跟了高阳王。


 现在终于升为指挥佥事。


 这在以前,想都不敢想。


 却听朱高煦这时道:“徐将军看这济南城好打不?”


 上次打居庸关,就是徐祥想的办法,所以朱高煦马上问他。


 徐祥摇头道:“济南城周长才十二里左右,但里面有南军近十万人。”


 “南军把城墙上站满了,三千多垛口每个站一人,只要三千多人。”


 “就算站十排,有三万人防守就足够了。”


 徐祥说的很简单,济南城里兵多,易守,不好打。


 想想当初世子朱高炽守北平,北平城二十多里长,才一两万人,都能守住。


 现在对方有近十万人,都可以轮流守城,真的很难打。


 朱高煦在城池攻守战的经验,以前都是从小说电影里看到的,后来经历了居庸关,永平等攻防战,然后又询问过一些守将,比如永平守的很好的郭亮。


 通常可以用算术题简单的来算,比如像济南城这样的周长,以三千垛口来算,平均每垛口一个人,同时在城头的,有五排人就算比较强的防守力量。


 也就有一万多人就够用。


 当然,守城兵马是越多越好,多的可以当预备队,也可以轮换。


 所以南军在城中十万人马,加上原来济南城的守军,那真的是一块难啃的骨头。


 至于守城的老幼妇孺,北平时发动了大量,这些可以忽略,因为每个城池守城时,都会动员来帮忙。


 朱高煦听着徐祥的分析,好像无法攻克似的,但历史上,似乎差点被朱棣打下来。


 因为攻城,不能用简单的人数多少来计算。


 够阴,够狠就行,朱高煦暗暗的想着,毕竟朱棣就用了很阴很狠的行为。……

 


 够阴,够狠就行,朱高煦暗暗的想着,毕竟朱棣就用了很阴很狠的行为。


 就在两人私下交流时,前面燕王朱棣也调转马头:“走,回营。”


 燕王带着诸将回到中军大帐。


 朱高煦根据他表情来看,似乎看不出什么。


 燕王正常情况下,喜怒很难看出来。


 但他很会蛊惑人心,有时心情不好,也能装很高兴的忽悠大伙。


 诸将陆续跟着来到中军大帐。


 各路大将分两边站好,还是很有规律,以前燕王的一边,后来投降的一边。


 但现在投降的越来越多,有些级低点,也会站左边来。


 朱高煦现在站在左首第四个。


 排他前面就是丘福、张玉、朱能三人。


 其余的火真、谭渊、张武、王聪等亲信统统后边站。


 燕王等大伙都进了大营,便开口道,现在济南城已经是被俺们瓮中捉鳖围在这里了,但兄弟们刚刚从白沟河一路打到这里,人困马乏,全军先休整下,我们明天,先劝降。


 然后分配任务,各营都要准备督造攻城器械,一旦劝降不成,就开打。


 朱高煦虽然全是骑兵,也被分配到一个任务,率五千精骑,策应巡防济南北面,以防沧州徐凯来援。


 这个任务比较轻,徐凯败退沧州,燕军没去打他,他已经阿弥陀佛,哪里还敢过来救援济南。


 但朱高煦听完整个会议,还是很感慨燕王的套路。


 其实燕王也知道济南是坚城,不好打,所以故意说先休整下,先劝降。


 朱高煦又学到了,同样的意思,用不同的话说出来,士气就不一样。


 第二天一大早,燕王派人把劝降书身寸进济南。


 此时的济南城上,正站着山东参政铁铉、参赞高巍、和都督盛庸三人。


 高巍去年向建文帝要求去劝燕王罢兵,上书了很多劝言,皆不报,黯然回京,在回去的路上,遇到了负责押运粮草的参政铁铉,两人同时听到前方大败的消息,看着大量败兵往南跑,铁铉决定回到济南,一路收拢了些残兵,及时回到济南城。


 而盛庸从白沟河大败后,立马带着本部兵马退向德州,中间他留了个心眼,没走月漾桥,绕了一个大圈子,走了点远路。


 虽然路上也遇到小股的燕军,但都被他击退,最后安然退到德州,然后又退到济南。


 没多久,李景隆败走,济南城能说的上话的就是铁铉、高巍和盛庸三人。


 铁铉拿到劝降书后,看了眼盛庸和高巍,故意道:“燕军势大,我们城中又皆是新败之军,不知能战否?”


 盛庸立马道:“末将虽不才,但食君之禄,须要忠君之事,愿为圣上——”抱拳向南方:“拼死一战,誓与济南共存亡。”


 “好。”高巍激动道:“老朽愿与两位同生共死,以报皇恩。”


 铁铉大喜,立马把盛庸引为知己,三人还歃血为盟,发下大誓。


 此时盛庸暗暗舒了口气,心里也是又惊又喜又是惶恐。


 其实之前李景隆在济南城外兵败,逃走,盛庸也是有机会逃的,但他左思右想,最终决定不跑,死守济南。


 李景隆一跑,很多大将都跟着跑了,此时军中以他最大,没有李景隆的掣肘,他成为十万残兵的话语人。


 这是一个机会,拼取功名的机会。……

 

 

(http://www.ccfang.cc/novel/7H8K5K9J2MB.html)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www.ccfang.cc。书房文学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m.ccfang.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