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房文学 > 大明:我与朱棣争天下 > 第458章 露出獠牙的皇帝

第458章 露出獠牙的皇帝




 皇帝要税改,他们当然知道,但这件事操作的另有其人,现场大部份人都没参与,听说主要是户部和锦衣卫在干。


 夏原吉这时来劲了,马上站起身,声音也无比洪亮。


 “按陛下区分,全国主要分四种税:农业税、房产税、商业税,海关税。”


 “京师有农业税和商业税、房产税三种。”


 “京师目前共有粮田一百二十八万亩。”


 此时南京城大概四十万亩大小,但很多勋贵在城外有田,包括在应天府八县中其他县也有田,这些按人来计,人在京师当京官的,就算在京师的税收中。


 “朕打断下。”朱高煦突然想到什么。


 夏原吉愣了下,也没出声,等着他。


 “朕现在只有粮田一万亩,除了皇庄的一万亩田,其他皇庄官田全都赏赐分封出去,等新的‘大明田地证’做好,全国粮田都有归属,这事就尘埃落定。”


 皇帝是告诉他们,自己以身作则,只留了一万亩田,以后也没有田分封给新的藩王和子女们。


 “按陛下的税制,所有粮田都要收税,百姓五亩以下免税。”


 “按年产两石计,全年可收税三十八万石。”


 众大臣纷纷震憾。


 这是大明有京师以来,第一次在京师能收到这么多税粮。


 以前京师的田基本都勋贵拥有,要么就是藩王官员,要么就是官田,包括学田等等,根本收不到什么税。


 “前段时间,由锦衣卫和户部联合勘查,京师大小商铺需纳税的,统计为两千一百六十二家。”


 夏原吉这时抬头看了下众人:“堵当和红楼不在其中。”


 “全年当收税为十五万七千六百十八两。”


 这里面的纳税大户,都是卖丝绸绒布,高档酒楼、白糖精盐等赚大钱的商铺。


 像有些铁匠铺,肉铺等,收税极少。


 反正就是越赚钱的商铺,收税越多。


 这粮税和商税也没多少,众大臣听着也不以为然。


 但转过头想想,这只是应天府一个城,全大明所有城府加县都收起来呢?


 “另有红楼税,分两种,一是牌照费。”


 夏原吉道,陛下月初举行了拍卖,十个牌照,合计拍了九百四十二万两。


 “啊”全场这下齐齐惊呼。


 有些官员之前都无精打采的,大概感觉自己身为朝廷高官,在谈商贾的那种蝇营狗苟的下作事,非常不理解。


 现在突然听到这笔银子,所有人都瞪大眼睛,一脸不可思议的表情。


 “当然,这是十年的使用费,折合每年也就九十多万。”


 “重要的是税收。”夏原吉笑道:“暂时各个拍到牌照的,都已经向户部文艺司上报了规模和大小。”


 “初步测算。”


 “十个牌照,每年少三十万两税银。”


 “那在这块,朝廷在京师,年收入可达一百多万两。”


 夏原吉现在说的眉飞色舞,手舞足蹈:“按陛下这么推--广下去,如果整个大明各承宣布政使司都能干好这件事,加上商业税,那全国年收入-——。”


 “如果再加上海贸关税,啧啧,这可不得了。”


 夏原吉兴奋无比,这下终于有钱了。


 朱高煦洋洋得意:“这只是暂估,具体能收多少,收个几年就能清清楚楚,当务之急,还是要加快立法,推广,只要各地都能收上税来,朝廷就有钱。”……

 


 朱高煦洋洋得意:“这只是暂估,具体能收多少,收个几年就能清清楚楚,当务之急,还是要加快立法,推广,只要各地都能收上税来,朝廷就有钱。”


 “朝廷有钱,就能放心办事,还能给各位大臣们多发奖金。”


 诸大臣听到最后一句话,都情不自禁的笑了。


 “宋礼。”朱高煦突然道。


 “臣在。”工部尚书宋礼赶紧上前。


 “朝廷最近有点小钱,朕想疏通会通河。”朱高煦想干原历史上朱棣一样干过的事,疏通运河,打通江南到北平的漕运。


 “啥?”夏原吉一听脸就黑了,刚刚还喜笑颜开,瞬息黑了脸。


 “陛下,休养生息啊。”夏原吉直接叫了起来。


 他现在不叫没钱,叫休养生息。


 原历史是朱棣干的,同样是宋礼负责,《明史宋礼传》记载:“凡发山东及徐州、应天、镇江民三十万,蠲租一百一十万石有奇,二十旬而工程”。


 当时主要对于河道普遍进行了拓宽,将河床又加深三尺。在南旺的南北两方向上相势筑坝,以及时的蓄水和泄水。解决了从南旺到徐州的“七十二浅”问题。


 并在沿河设置了“水柜”,就是今天的水库,修建有闸门和堤坝,有效调节运河的水量,明清两代会通河一直保持畅通,与水库的调剂又很大关系。


 到永乐十三年,陈瑄督管淮河的清淤和治理,开始了开凿清江浦工程,工程完工后,江南来的船可以直接到淮安,避免了陆运过坝的困难。


 所以末来一段时间,朱高煦还是要走朱棣的一些老路,北伐可以暂停,休养生息,但是疏通河道,清理江浦,不但利于漕运,也利于军事运输,更可以提升各地应对灾害的风险,防水涝洪灾和干旱。


 而且在大明现在水师最强,并要继续发展更强情况下,朱高煦肯定要优先干这事。


 夏原吉又道:“苏州是正在兴修水利,可否等苏州的事办完了再干?”


 “苏州的事都交给商人来干,朝廷不用费心费神。”朱高煦道:“朕也没让立刻就干,户部和工部一起做好调研,嗯,就是先调查好,要动用多少民夫,多少工匠,多少粮石,多少银两,多少时间。”


 “朝廷给民夫支付工钱,鼓励当地百姓自己报名,优先取用,这不算扰民吧,和休养生意不冲突。”朱高煦道:“你们两部先联合做好准备,明年来春开干。”


 朱高煦最后是一锤定音,肯定要干这事。


 夏原吉脸色还是黑黑的,但也没说什么。


 朱高煦见状,又好气又好笑的道:“夏部堂,这是利国利民的好事。”


 “臣遵旨。”夏原吉只好道。


 夏原吉当然知道疏通运河,修缮江浦是利国利民的好事,只是刚到口袋还没有捂热的粮食和银子又要出去,实在是舍不得。


 今天朱高煦和群臣议了很多事,主要讨论的是后面陆续在全国展开税收,如果全部能按照京师的模式干下去,明朝县、府、州加起来共有一千四百多,以每县府州平均收税银五万计,最少也能收七千万。


 当时群臣就被这个数字给惊呆了。


 但数字只是暂时的假像,真正能收多少,还得看实际情况,目前主要的大头是红楼税和商业税,以及将来要收的堵档税。


 朱高煦将来还打算各地堵档以同样的拍卖行式,拍卖专门的牌照。


 终中华历史数千年,只有两宋年收入达到过一亿贯,并且是商税收入超过农业税,后世只有清朝末期才有工商税收超过农业税。……

 

 

(http://www.ccfang.cc/novel/7H8K5K9J2MB.html)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www.ccfang.cc。书房文学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m.ccfang.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