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房文学 > 大明:我与朱棣争天下 > 第454章 先对付读书人

第454章 先对付读书人




 朱高煦点头,脸色也严肃起来:“责令工部重新编注《工部厂库须知》,由工部上报材料名单,由户部调查定价,由都察院最后查核。”


 “每件商品,都不能高于市场价十分之一,每月由锦衣卫随机抽查部份,凡工部采购价格高于市场价过大,即定为贪污,参与定价和审核的官员,都要治罪。”


 按说工部采购是批量采购,价格只会便宜,朱高煦还留了空间,不能高于市场价十分之一,也算对相关官员的一种默认。


 夏原吉听完,点头道:“陛下这办法不错,工部提供名单,户部定价,都察院审核,凡被查出定价过高者,参与定价和审核的官员,都可以视为贪污,这样大伙就都得认真干事,不敢偷懒和捞好处了。”


 只要各种物品都有准确的定价,朝廷就不会出冤枉钱。


 后世东西分进口国产,大牌名牌,所以一样东西定价空间巨大,但大明现在没有这样的问题。


 什么东西什么价,市面上清清楚楚,不可能出现定价离谱的事。


 之前有价格离谱,是因为没有人知道也没人管这事,皇帝更是在深宫不管物价不知物价,被蒙在鼓里也是正常。


 按朱高煦的做法,以后朝廷的工程由朝廷先算价,比如成本(包括人力)大概一万两,然后加价三成,即一万三千两交由地方商人,商人们还可以竞争。


 假设有商人觉的一万两千两也能干好,就交给这个商人。


 当然,这放在后世,可操作的空间又大了。


 但朱高煦要求,一是不能转包,谁接的工程谁来做。


 二是工部,户部,都察院加锦衣卫四方督查,工程验收交付之后,现场立石碑,刻有督查人员名字,官位,吏部也存档,将来在有效期内工程出了问题,倒追二十年,参与验收和督查的官员全家治罪。


 “朕这么说吧,什么都要按标准来,不是按相关人员的嘴巴来。”


 “假设一段城墙要求三丈三尺高,就必须三丈三尺,一寸都不能少。”


 “用的青石要求每块十寸厚,就必须十寸厚。”


 “河坝宽五丈,就是五丈。”


 “每项工程,所有数据,都要有书面记载,存档,验收时一项数据过不了,就不能通过。”


 “凡查到以次充好,鱼目混珠者,斩。”


 皇帝要求非常严格,多次重申标准两个字。


 夏原吉开始没听懂,慢慢就懂了。


 标准就相当于规则,工程中制定了标准,就全盘按照标准来干,只要官员们在进行中擅自改了标准,那就是死罪。


 “这本子是手抄的,只有一本,你拿回去,看过后,传阅六部官员,大家好好学学,以后就按这个来,有什么地方要补允和更改的,也随时可以向朕提,咱们一起完善。”


 “臣遵旨。”夏原吉接过朱高煦的小本本。


 但朱高煦的小本本可不只这一本。


 他立刻又转身招呼了下,毛信又递过来一堆,纸质材料,还挺沉的。


 朱高煦将其平铺在大桌子上。


 夏原吉起身凑过来看。


 发现是很多地图,最上面这张,是京师的地图,但地图像是新画,简洁明了,比以前的大明地图清晰很多,而且连他看了几眼都能看懂。


 “户部和锦衣卫为天下田地确权时,要注意留下一些地方。”


 “这是京师的。”……

 


 “这是京师的。”


 “这边大教场这里,朕将来要建军校,所以最少要留五百亩。”


 “这里,朕将来要建火器局,也需要大片土地。”


 “这边,朕将来还要建科研局,也需要地方。”


 “朕尽量,不选用粮田所在,但有时侯为了地利,肯定还会用到部份粮田,所以在要确权之前,先占据。”


 夏原吉简单看了下,发现皇帝要在京师新建的各类奇怪的衙门有很多,至少十几个。


 当然,皇帝说这是将来或许十年二十年后才会全部完成的事,现在只是占个地方。


 “各省布政使司所在,都要留出相应的地方。”


 “你们户部要在全国新建几十个粮仓,也需要预先留出土地。”


 皇帝是考虑到确权的后的土地归属问题,所以要在确权之前,先留一部土地,当然,按皇帝的话说,尽量不要用到粮田。


 夏原吉好像想到了什么:“天下的田地都确权了,若干年后,朝廷如果用到百姓的田,百姓不肯卖怎么办?”


 “标准,朕刚才说了,有标准。”


 “这就涉及到拆迁的问题。”朱高煦道:“朝廷要出标准。”


 “用做军事时,征收百姓粮田,是多少钱一亩。”


 “用做民事时,比如修路,建桥,是多少钱一亩。”


 “用做房地产时,是多少钱一亩,用做工业时,是多少钱一亩,都要有相应的标准。”


 “其中军事和民事,是百姓必须要卖的,其他的,百姓可以不卖,如果卖以标准来办,百姓无法加价,朝廷也不会低价,大家一起按律法办事,都没话说。”


 “陛下,什么是房地产和工业?”夏原吉问。


 “额,暂时说了你也不懂,反正将来会有,可先确立标准,以后由后人来改进。”


 夏原吉也没再问,只感觉皇帝想法比谁都多。


 夏原吉来的时候空着手来的,走的时候还跟着两锦衣卫,帮他抱着好多资料和地图。


 朱高煦等他走后,用手捂着额头,感觉这皇帝真不好当,特别是穿越者,看什么都不顺眼,这个想改,哪个也想改,狠不能把大明帝国弄个底朝天。


 但他时间和精力有限,必须要从各种想干的事里,找出先后,一步步来。


 洪熙元年他没什么大动静,刚刚登基,以稳为主,然后裁了一部份老兵,提升部队战斗力。


 今年他的目标很确定,先是确权和税改,要征税,保证帝国收入,有了钱,才有底气办其他的事。


 至于教育和科技什么,还得排到后面,等有钱才能办。


 “毛信,税收税改的最大阻力就是读书人,你知道怎么做了?”皇帝这时突然道。


 毛信立刻道:“回陛下,锦衣卫已经在全国开始了。”


 洪熙二年二月,明朝的三年一次会试即将开始。


 会试的录取人数在明初没有定额,最少的时候是32人,最多的一次有472人,但在1475年后,基本维持在300人。


 二月的京师异常繁忙,码头上每天船来船往,全国各地的举人纷纷来到京师,参加会试。


 二月初四,史鹏飞带着书僮上了码头,等他站定后,扭头看去,身后船上大量的举人纷纷下船。


 这是他们昆山的全部举人,皆由史家大船,一船运来,总数有十三人,上次秋闱南直隶全省一百二十名举人,昆山一县就占了十三个,算是非常厉害,同期的云南全省也不过十二个举人。……

 

 

(http://www.ccfang.cc/novel/7H8K5K9J2MB.html)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www.ccfang.cc。书房文学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m.ccfang.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