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房文学 > 大明:我与朱棣争天下 > 第447章 朕狠起来,连自己儿子也削

第447章 朕狠起来,连自己儿子也削




 上次宋礼上报永乐大典之事后,朱高煦将其改为洪熙大典,同时便准备重启史官在朝堂上记载之事。


 因为前朝很多皇帝就是这么干的,史官负责记下皇帝的一言一行,包括上朝的过程事情。


 但是到了老朱这里,曾经也设立了起居注,但在洪武九年十月,废掉了,然后又在洪武十四年又起用,接着后又废。


 所以老朱到底长什么样,史官根本没有留下来,明史和野记也各不同,后世基本以鞋拔脸来算。


 当然了,皇帝们不高兴用史官也是正常,因为史官会记下不好的东西,比如唐太宗也有被史官记下不好的地方,然后这位千古帝王会硬逼着史官们改。


 现在朱高煦重启史官,并打算记载下来的事情,以后都编入洪熙大典,首先要安排史官们在朝廷上记载。


 你看,今天第一天启用史官,就记下了齐王意图谋反,又行刺皇帝,皇帝仁厚放过其一家的大事。


 朱高煦此时很满意啊,便虚心的问,宋部堂有什么提议?如何改,怎么改?


 宋礼大声道:“臣建议,学习两宋。”


 朱高煦便问,两宋如何的?


 宋礼道:“宋太祖在位十六年,到他临死前,还有皇弟赵光义、赵光美、准太子赵德昭、皇子赵德芳四人都还没有来得及封王。”


 宋礼大声把宋朝的宗室制度现场说了一遍,群臣们都认真听着,很多人都是第一次听到,听完都是不敢相信。


 老赵家对宗室这个吊样?再想想老朱,简直自私自利。


 “始宋一朝,没有可以世袭的说法,太祖长子超德昭封为燕王,死后几个儿子都没继承,到后代已经彻底变成平民百姓。”


 “可按宋制,挑选有能力的宗室从普通官员做起(没能力的连官员都没资格),按照对朝廷的贡献和功绩,逐年提升。”


 这个贡献功绩就很难说了,宋朝多少宗室没封到王。


 “臣斗胆。”宋礼继续道:“陛下现在有三位皇子,将来或许或更多,有五个,或十个。”


 “陛下要以身作则,皇子们也得如此,不能只针对族亲。”


 “当是如此”朱高煦沉声道。


 如按照宋制,太子都是一步步封起来的,皇帝的儿子也不一定个个封王,皇帝的兄弟肯定有没封王的。


 满朝文武听的也是不可思议。


 宋朝这宗室制度真是狠,对比起来,大伙简直要吐糟大明宗室制度。


 但大伙更震惊的是,以前大伙之前都不知道皇帝要这么弄。


 大伙都以为皇帝只是想削藩。


 但按宋礼这么说,以后连皇帝陛下自己的儿子们,也会受限,不一定个个能封王。


 宋礼又说,虽然有人封不了王,但按宋制,宗室们都可以当官,还能主政一方,成为地方军政一把手,还能在朝廷里当文官,有宋一朝,还有宗室做到宰相的,比如赵汝愚。


 蜀王和宁王这些人听到还可以当宰相,不由眼睛一亮,有点想入非非。


 当然,两宋的宗室们,也只有当官了,才能享受到朝廷的大量福利,仅身为宗室,收入并不高,甚至可以说清苦。


 一个普通嗣王,大概也就一个月五六十贯的收入,相当于一个五六品官员的收入,但官员们有其他收入,还有职田,这是宗室都没有的。


 现在宋礼全说出来,满朝文武听的咬牙切齿,这才像是官员过的日子啊,老朱家不是人啊,对我们这么刻薄。……

 


 现在宋礼全说出来,满朝文武听的咬牙切齿,这才像是官员过的日子啊,老朱家不是人啊,对我们这么刻薄。


 “宋朝宗室没有封田?”朱高煦这时故意又问。


 “回陛下,没有,两宋爵位十二级,王(亲王)、嗣王、郡王--”


 “以亲王计,食邑从一万户。但,食邑只是虚数,只有食实封才有实际收入。食实封从千户到百户,共分七等。实封约为虚封数的4/10,食实封者,按实封一户,每月给钱25文计算。”


 “像即像我大明蜀王这样的亲王,食实封为两千五百户,以每户25文计,每月俸禄仅六十二贯(算六十二两白银),更没有一亩田地,仅论收入,大概相当于两宋五六品的官员。”


 当然,宋朝亲王大部份都会有官职,官职就有官田,有另外的俸禄,所以如果没有官职的亲王,会非常惨。


 比如太祖的儿子赵德昭,死后就没留下什么,儿子们更不能世袭他的王位。


 在场官员们听的又是咬牙切齿,两宋一个五六品官员就收入这么高,看看现在。


 以前大明一个六品官员,月俸约十石,就算十两银子,全年才一百二十两,人家大宋六品官员一个月就六十贯,全年六倍他们收入,更别说还有其他收入。


 老朱家给自己儿子这么多田,这么多俸禄,对官员信刻薄小气,现在是被大殿所有官员记在心里。


 朱明真是比赵宋差多了,大伙都在心里暗骂。


 但再想想,新皇帝朱高煦上台后,先给大伙双饷,如今又改宗室,确实真心为了朝廷和为了天下官员,咱们必须得支持皇帝。


 一直没说话的宁王朱权这时道:“陛下若是连自己的儿子们也能照此执行,臣没有意见,完全支持。”


 宁王是不相信皇帝连自己儿子都会这么干。


 他始终以为皇帝只是想削藩。


 此言一出,四周一片附合之声,藩王们都这么认为,皇帝你要以身做则,连你儿子孙子都不能世袭,不能封王,咱们就服伱。


 朱高煦就是想要保护自己的儿子们。


 将来除了太子,其他人都不一定能封王,但可以做官和做将。


 做官做将的威胁不到太子的地位,兄弟相残的一幕就永远不会出现。


 至于叔叔再抢侄子王位这种事,以后根本不可能发生。


 因为大明以后,宗室也没封地,更没三护卫。


 宗室参军最高只能做到卫指挥使,一卫指挥使有屁用,还怎么造反。


 别说现在各卫都是和家属分离两地驻守。


 所以宁王说,如果朱高煦自己的儿子孙子能按规定来,他还有什么可说的。


 “诸臣可还有异议?”朱高煦这时问。


 蜀王大声问:“我们现在这些藩王如何当官和为将?”


 “像蜀王这样族亲,都要参加科举,包括文举,武举。”


 其实宋朝是可以直接封官的,但宋礼和朱高煦在这里只提皇帝一脉,以后除了皇帝儿子,堂兄弟以后辈们,都要参加科举才能当官。


 有藩王脸色通红:“那俺的儿子孙子们,以后不就都是普通百姓?”


 藩王不能世袭,还要参与科举,要是考不上,就真的变成普通百姓了。


 朱高煦脸色微沉:“两宋能如此,你们不可以?”


 “。。”藩王们彻底无语。……

 

 

(http://www.ccfang.cc/novel/7H8K5K9J2MB.html)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www.ccfang.cc。书房文学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m.ccfang.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