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5章
等大家适应负重训练的时候,天气已经彻底凉了下来。
一日池夏刚刚训练回来,无意中听到有人说起中秋节,才意识到马上要过中秋了。算算日子,她到西北已经有两个多月了。不知家里人可还好?
被中秋节勾起思乡之情的不止池夏一人。凡不是西北土生土长的都忍不住想起家人,并且随着日子的临近,越来越多的人被这股情绪感染。
大家争相把自己的军饷省下来,想着方法给家里人寄回去。要不是不能出去,她们都想送点西北的特产。
见池夏一直闷闷不乐的,韩三儿找来魏三红私下商量。
“我们要不要劝一劝?”魏三红说道。
半响,韩三儿点点头,后又摇摇头。
魏三红被她这波反应弄的更糊涂了:“什么意思?究竟是劝还是不劝?”
韩三吐出胸中的憋闷:“我也不知道。”她对池夏的身世一清二楚。正是因为知道,她才不知该怎么开口。总觉得说什么都是错的。
这还是魏三红头一次见到韩三儿不知所措:“那怎么办?”她老早就对池夏的身世有所怀疑。她发现队舍里的人除了池夏之外都不曾经意间提起过各自的家人。唯有池夏一人从来没有说过。那时,她就猜测池夏的家人可能不在了。但这话她却没有问出口。现在见到韩三儿这副难言之隐的样子,忍不住问道:“她家里是不是……?”
“别乱猜。”韩三儿打断魏三红的话。池夏的私事,除非得到她本人的许可,否则韩三儿是一个字都不会透露的。
魏三红耸耸肩,她不过就是有那么一丁点儿的好奇。既然不让问,那就不问了呗。反正迟早她是会知道的。“那现在我们要做什么?”
韩三儿瞪了魏三红一眼,她要是知道还会来找她商量?
“你俩躲在这里说啥悄悄话呢?”罗珠珠的声音突然从韩三儿和魏三红背后冒出来,吓了她们一跳。
“你怎么出来了?”魏三红笑着招呼着。
罗珠珠回道:“刚去给家里寄军饷去了。刚好路过这里,看你俩那满腹心事的样子就过来问问。有啥难事说出来,就算我帮不到你,不还有其他人么?”
“你想家么?”韩三儿提了个风马牛不相及的问题。
罗珠珠愣了一下,说道:“哪能不想呢!我是家里的长女,下面有年岁较小的妹妹。家里爹娘身子骨也不好。我从离开的那天起就一直担心家里。好不容易等到军饷发下来,就想着寄回去让家里人能过个好日子。”随后,她看向对面的两人意思是你们就为这事儿烦恼?若真是为这事儿,她的确无能为力。
瞅瞅现在的军营里,哪有个有精神的?刚来那会儿或许还有些兴奋。可不知是谁提起中秋节,猛的想起家人,大伙瞬间有些蔫了。
柳部长和各位教头没说什么安慰的话,只是一门心思的训练。这种情况见的多了,她们已经没有反应了。过了中秋节就没事了。
来西北的人大多都是从全国各地来的。三五年,甚至是十几年没回过家的人大有人在。等时间久了,就会慢慢习惯。每一位西北军的人都曾这么经历过。为保家卫国,这里的每一个人都付出了常人想不到的艰辛。要想成功蜕变为一位合格的西北军,这一关是必须要过的。
很快就到了中秋那一天,军营中没有特别的变化。就是吃饭的时候多分了一块月饼。
这里的月饼和前世不能相提并论。只有两种,一种是有馅儿的,另一种是无馅。有陷儿的也不是啥五仁,毕竟糖这东西特别的金贵。具体是啥池夏也说不出来,口味嘛一般。
说是月饼,实际上倒有点像馅饼或是包子。因为没有烤箱,是蒸出来或是烙出来的。不过,也没人嫌弃。大伙宝贝的不得了,看那架势恨不能供起来。
中秋之夜,第七分队的队舍里一片安静。大家不约而同的没有开口,总觉得一开口会加倍的思念亲人。
池夏亦是如此。她前不久才抽空写了封信寄回去。等贾应收到,估计至少两三个月后。那个时候又快过年了。
以前从不知自个儿该买什么,破例的让伙头营的人带了一些笔墨纸砚回来。她想着只要有空就随手写点东西。
队舍里的人得知池夏会认字写字,别提有多惊讶了。在她们的印象中,那是秀才、老板啥的大人物才会的。若是她们能识字,起码能在城里找份好的工作赚钱。有了钱买到免征名额,哪儿还会到这里来。
军营里有代写书信的地方。可古人嘛,免不了要咬文嚼字。像她们这样目不识丁的大兵来说,还不如白话来的实在。另外一方面,代写书信的那地方人很多,排都排不上号。所以,见到池夏会写书信的那一刻起,几乎每天都有人拖她代写家信。当然,也不是白写而是给了三个铜板。
池夏收到的第一笔代写费是同队的赖彩霞给的。她们本就是老乡,原本池夏是不想收的。但赖彩霞坚持要给,说池夏不收就不让她写了。正当二人僵持不下的时候,方小猫过来劝池夏收下。她说要是不收别人也不好意思来找她。更可况已经有一些人打上池夏的主意。这个不收,那个也不收,那那些笔墨纸砚难道不要钱么?
无奈之下,池夏只得收下。没想到最后一发不可收拾。她能练出一手属于自个儿风骨的好字也正是从这里开始的。
有了赖彩霞的开头,队舍里的其他人很快也找池夏代笔。写的多了,池夏的名字被越来越多的人记住。发展到最后,柳部长麾下的七支小分队几乎人人都认识她。不得不说,这也算是一个意外的惊喜。
还有一个好处是,池夏的腰包鼓了起来。别看三文钱不多,但积少成多也有了一个客观的数字。
有了钱,池夏在军营里过的更舒服了。当然在军营里会写书信的不止池夏一人,没多久她的这项生意就受到影响。
有人劝池夏降价,但池夏不同意。当初她买纸笔的时候也从未想过以此赚钱。人少了更好,她能有时间去做别的事情。
但韩三儿可不一样。自从知道有人模仿池夏的生意,她的心里就憋着一团火。可这事儿还真没法找那人理论。正因为这一点,除了生闷气之外,没别的办法。
为转移韩三儿的注意力,池夏托伙头营的人买了一袋子羊毛回来。她记得要把羊毛变成毛线,第一步就是洗羊毛。见过羊的人都知道,羊毛一般是又黄又脏又油,细细扒拉的话还能找到杂草啥的。洗羊毛正是要将油脂和杂质去掉。
一袋子的羊毛洗出来缩了一大半,但也顺眼了不少。等到全部晾干的时候,开始第二步,梳理,将洗净毛梳成条状的羊毛条。这一步的主要目的是将杂质去除的更彻底,最后将条状的羊毛成球打包。
第三步是染色,喜欢什么颜色染什么颜色;第四部是最难的也是最关键的一步纺线。
池夏能做的是第一步和第二步。染色和纺线她不会。这是郎君们的专长,军营里都是娘们没一个懂行的。
为了去除羊毛上的膻味儿,池夏特意去请教了军中的大夫。不去味儿,就算日后弄出了毛线,也会有人嫌弃。
尽管如此,池夏也没放弃,反而买了更多的羊毛回来。大伙也从一开始的惊讶变的淡定起来。只当她是小孩子心性,突发奇想而已。
就在池夏发愁怎么出去一趟的时候,第一次沐休的时候到了。自来了这个训练大营,她们从没想到会有沐休的时候。之前不是没人提出过这个疑问,但都被一句新兵无沐休给打发了。时间久了,她们已经忘记这回事儿了。
突然知道要沐休,大伙高兴的不得了。正准备拿着积攒下来的银子出去耍一把的时候,却又被浇了一盆冷水。
沐休是轮休制度。不是说想出去就出去。第一次沐休首先给到的名额是队长的,下次沐休才轮到普通队员。当然每队一次最多出去四个。外出的时间也是有规定的,晚归或是不归都要受罚。
大多数人都特别的失望。不过,再知道每半个月就有一次沐休,大伙也就没了抱怨。十五天而已,眨眼就过去了。
知道这次只能队长出去,第七分队的队员们没少托池夏买东西。有吃的、玩的、用的等等。为了怕忘记,池夏还特意列了一张单子。
其他队长也一样。池夏七人结伴走出军营大门的时候,还有点不敢相信。
“小夏!”
另外六人同时扭头看向那辆马车身边的人,回头又用一种意味深长的眼神看了眼池夏。很明显,那人是来找池夏的。虽然她们没接触过多少达官贵人,但基本的眼力劲儿还是有的。那马车一看就很昂贵。几人对池夏的看法瞬间又拔高了一些。
(http://www.ccfang.cc/novel/0BLfQWN1Le.html)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www.ccfang.cc。书房文学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m.ccfang.cc/